系列专题:《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
至于星期天,他们一定全家去做礼拜,午餐后的时间,则举行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 ,大伙高谈阔论,每个孩子说出自己新的想法、收获,提出计划,并征询父母的意见。所以 ,当我们惊讶于赵家姐妹的纪律与服从的时候,要知道那是经由亲子之间充分沟通所获得的 共识。当她们为家里做事时,不是想到父母命令自己做,而是心里有着使命感。家是一个温 暖的集体,每个成员都这么有向心力,自然会兴旺。 他们每年安排两次全家旅游,从选择地点、订旅馆房间,乃至吃饭的餐馆,完全由孩子负 责,父母很少过问。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组织、分工的训练。 赵家虽然富裕,孩子却多半进公立高中,在外面的花费不论多少都要拿收据回家报账。赵小 兰念大学时还向政府贷款,靠暑假打工还钱。这不是因为她的父母小气,而是因为父母要求 子女独立、负责,把钱花在当用的地方。 赵小兰姐妹的成功,与她们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连老布什总统当年在白宫接见赵锡成 先生一家时,都特别强调这一点,还对太太芭芭拉说,应该向赵小兰的家长学学怎样管孩子 。 理论点拨 自理和独立是两个概念 很多孩子能独立却不能自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离开了家一个人生活以后,能应付很多 困难,也可以坚强地一个人面对很多事情,但是在很多生活细节上,仍然表现出了自理能力 弱的一面。 曾经有人这样描述现在的年轻人:谁也不会知道这些外表漂亮的孩子关上门以后的样子,他 们在自己凌乱的房间里像老鼠一样翻找自己的衣物,跳着在杂物堆积的地面上寻找落脚的地 方;走到镜子面前,你会惊异他们是如何从桌子上一堆的东西中快速找到自己的粉底、胭脂 或是刮胡刀、古龙水的。等他们装扮完毕,就带着精致的笑容出门。然而有几个人会知道, 这些光鲜的新新人类,竟然是从垃圾堆里站出来的。 这段话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是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在的年轻人是如何地不善于自理 :他们能把自己精心装扮,穿着得体的衣服去应付各种场合,却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房间 和他们的外表一样干净整洁;他们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是老板的得力助手,却对厨房里的事 情一 筹莫展,只好借助泡面或是外卖解决自己的晚餐;他们可以帮助同事、朋友解决各种麻烦, 却在自己家水管爆裂的时候急得不知所措…… 独立是一种勇气,而自理是却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是从需要积累的,家长应该从小就让孩 子懂得照顾自己的生活。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自 理能力,又能使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 生活实例
![第38节:家务劳动不可不做(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22394662067.jpeg)
一家电视台曾做了这样一期节目:让几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到一个偏僻的山村,用一 周的时间和那里的孩子一样住学校破旧的宿舍,吃粗糙的三餐,然后电视台用完全真实 的记录来观察这些只有七八岁的孩子如何度过对他们来说也许会终生难忘的一周。 这些孩子当然是从出发前的兴奋到到达的失望。因生活上极不适应,他们都哭过,有人想过 逃离,最后还是咬牙坚持。这些孩子在镜头前还是表现了自己的坚强。但是有一个细节 ,却让我印象深刻:到了山村的第一天,孩子们和山村的孩子一样,被分到一间破旧的宿舍 ,宿舍很大,挤了十几个人,生活老师将被褥发给孩子们后就不再过问,于是孩子们要想办 法自己铺好床铺。这些孩子全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笨手笨脚地开始这样浩大的工程,多 数的人都失败了,好在那些山村的同学都友好地帮助他们做好了这一切。 晚饭时间,有个女孩子哭了,哭的原因居然是看见别人手脚麻利地替自己收拾好了床铺之后 感到自卑。在刚到来的时候,这些城市里的孩子都不由自主地带着一种大城市的优越感 ,可是现在这个孩子却自卑了。从这个孩子之后的表现来看,她其实是一个十分坚强的孩子 ,她很快就适应了山村的生活并和当地的小孩成了好朋友,甚至在别的城市孩子想家了哭 着要退出活动的时候还能语重心长地安慰他们,应该是个独立能干,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她 唯 一的一次哭泣,并不是因为懦弱,而是她突然发现了自己连自己的同龄人最基本的技能都不 具备,她感觉到了自己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