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世博主题的电视系列片登台亮相,令人不免心存疑虑:上海,一座融合海派文化的国际都市;世博,一次汇聚世界的博览盛典,由上海为坐标原点辐射世界,由世界看世博为主题的纪录片究竟能走多远?
撰稿·王悦阳(记者)
“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 时光倒转百年,晚清上海小说家陆士谔用自己天马行空的笔触勾勒出奇光异彩的梦想世界,平日里经历着现实世界里满目疮痍,当梦中的“世博之花”盛开之时也愈发沁人心脾。在这篇于1910年发表的浪漫幻想小说《新中国》中,主人公陆云翔翻阅《项羽本纪》时偶得一梦,梦中时光荏苒,斗转星移,陆公竟在须臾间与妻子手牵着手置身于百年后的“万国博览会”,眼前所见皆是“地中掘空……”这般“光怪陆离”之景。 整整一百年后,上海也正将迎来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如此灵验的“百年预言”、如此真切的“时空穿梭”不禁使人发问,这究竟是纯属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上天安排,然而国人对世博会真切而炽热的期待却着实可用《新中国》结局陆云翔那句“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一笔概括。 古人用梦境幻想未来,今人用解梦凭吊历史。“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当我们用海纳百川的胸襟去包罗世间万象之时,却也“圆”了古人的“黄粱美梦”,这或许在无形之间成了一种变相的古今同调。 2008年12月17日,一部由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制作完成的6集电视纪录片《百年世博梦》隆重出炉,趁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倒计时500天之际搬上荧屏。这部世博会有史以来首部官方纪录片前后更是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最终制作完成,在开播伊始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 几年前,《大国崛起》作为一部相当成功的影像记事的案例,揭开了中国电视纪实作品的先河,并且自此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诸多类似的纪录性影像不绝如缕,然而这些年来却始终鲜有能够让人为之振奋的作品出产。如今,一部关于世博主题的电视系列片登台亮相,令人不免心存疑虑:上海,一座融合海派文化的国际都市;世博,一次汇聚世界的博览盛典,由上海为坐标原点辐射世界,由世界看世博为主题的纪录片究竟能走多远?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用她独到的观点为我们揭开谜底,“我觉得任何一类影片,它一定会代表一个发展方向,我们所要考虑的不是影片本身是否一定会兴盛或者衰亡,而应该着眼于思索用什么样的题材、何种方式来驾驭它。在《百年世博梦》一片中,编导用历史纵向的线索,告诉观众世博会历史的发展,讲述为什么世博会会有这样的历史发展;而在横向的空间里面,以不同的城市、历届世博会为背景展开,涉及的话题包括当地的人文,自然等等,为我们梳理了大量的与世博有关的线索。可以说,我们最终所看到的这个版本,至少令人信服地表达出有关电视也能够用影像进行思考之多种可能。” 正说世博 1851年,在上海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自己所经营的“荣记湖丝”打上12包,依托船舶运往英国,在当时伦敦世博会上获金奖。然而在中国国内,上至政府下到商人,并没有多少中国人真正了解世博会,而平头老百姓对于世博会更是说不上个子丑寅卯,世博会似乎就是为了汇聚世界各地的新发明和土特产,国人对世博会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赛珍会”和“炫富会”的概念上。 “如今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谈及世博,却依旧还有很多老百姓认为世博会只是一个产品展示会或者产品交易会。”陆教授语重心长地讲道,“这是由于媒体的大量的报道中并没有很好地为世博下准定义,使得古人的误解仍旧反映在我们自己身上。”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却由于清朝末期腐朽的专制制度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将中国推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就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中国人民陷入苦难之际,当时中国许多有识的爱国之士却不约而同地在吸收世界各种先进思想,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百年世博梦》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点,更为我们展开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博会共同绘制的宏伟画卷。虽然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51年的首届世博会,但改革开放才真正为新中国参与世博事业提供了契机。1979年邓小平访美后,中国在美方盛邀之下参加了1982年5月在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举行的“能源推动世界”世博会。1993年5月,国际展览局正式接纳中国为第46个成员国。1999年,中国举办了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在21世纪来临之际,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和负责任的成员之一。2001年5月,中国正式提出主办2010年世博会的申请,此后我们才终于走上申办这届世博会的艰苦和激动人心的历程。 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夏立平在看完《百年》一片后深受感动,不无动情地侃侃而谈,“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是世界对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的信任,也是走在民族复兴与和平发展道路上的中国对世界的奉献。” 从1851年5月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水晶宫”举行的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说起,悉数世界博览会所历经157年间的沧桑历练,刻画世博会逐步走向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窗口和世界人民欢聚一堂的舞台的过程。《百年世博梦》通过《世博岁月》、《百年梦圆》、《文明反思》、《城市之光》等六大板块的全景式介绍,让我们不但可以从中领略世博的历史风貌,更可以感同身受地理解我们与世博的源远流长。 追溯历史让我们能够更为理性地看清世博,《百年世博梦》通过其轻松活泼的形式、寓教于乐的氛围,既满足知识群体的研究需要,又达到向广大公众普及世博知识的目的,为我们“正说”了一回世博。正如片中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为世博会所下的定义那样:世博会不是一个商品展览,它有这样一个使命,那就是展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对于人类文明进步中所面临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 窥探历史 《百年世博梦》一片中详尽的史料和细节的呈现,使得影像除了本身蕴涵的无限丰富的张力之外,从很大程度上担负起结构全篇和表达理性思考的重任,对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发展作了“万花筒式”的描述——比如时间胶囊,比如爱迪生的天才发明,又比如荷兰展馆的尴尬命运,无论是用专家的专业的视点来审度,还是普通观众的旁观立场,这一点都足以堪称本片极大的亮点。 最近几十年来,世界博览会的功能出现了从单纯展示技术发明的场所到理念探讨和主题演绎的平台的转变,更多地把重心放到探索和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一基点上。1974年世博会提出“无污染的进步”的主题也第一次明确地将环境问题作为世博会的主题。20世纪中叶,工业化背景下协调发展保护自然环境,成了世博会的新话题。此后,又先后有多届世博会选择环境和生态的主题,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百年世博梦》中许多镜头所讲述的故事不仅内涵深邃,并不时迸发出思想火花。爱因斯坦给5000年后的人类写了一封信,至今仍深埋在纽约世博会园区。信中,他不但反思了科学和人类命运,还表达了对经济危机和战争的担忧。 1982年5月新中国参加的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的主题正是“能源推动世界”,自此,中国不但叩开了世博的大门,更与可持续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确立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并敞开胸怀,欢迎世界各国各地区以此为平台,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城市发展理念、探讨城乡互动发展,探索新的更好的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的模式。 更有趣的是,在陆士谔的小说《新中国》中竟然也体现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思想:为了方便市民前往参观,在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隧道电车。有趣的是,为此还发生过争执,有的说应该造在地下,有的说应该造在高架桥上,争论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机车在高架上行驶噪声太大,且支撑高架的铁柱影响市容,最终定下造地下电车隧道。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陆士谔所描述的“越江隧道”、“浦东大铁桥”与现在的南浦大桥、隧道究竟有几分相似,但这种历史与现实中的巧合却着实勾引起了我们玩味的兴致,而这只不过是窥探《百年世博梦》这万花筒所看到的一种花样。翻转万花筒,让时空再一次倒流,或许我们还将看到更多令人的奇观异境。 反思影像 回想已遥隔两年的2006,《大国崛起》至今依旧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这部被称为“2006年最具震撼力的一部电视片”在推出之初便广受掀起轩然大波,有人开始思考其“背后的国家意图”,也有“大国崛起和相声讽刺”的联想,更有“争议”才是这部片子给我们的最大“深度”的论断。然而,《大国崛起》却在波涛中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电视纪实片的铁打样板。这些年来相当一部分中国电视纪实作品在文字的宏大叙事和影像的丰富具象之间摇摆不定,难得有兼顾二者的佳作。而一度兴盛的政论片,一味地将叙事依托于文稿的磅礴气势,影像则蜕变为文字的辅佐,也让我们感受到些许中国电视纪实片的隐忧。“在一些西方学者的观点中,印刷出版物逐行逐页展示的是一个严肃有序的理性的世界,而电视打破了理性思维的秩序,助长的是思绪的杂乱无章和琐碎贫乏。《百年世博梦》作为一部以世博为题材的宏篇电视纪录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创作团队的良苦用心,但其基调还是难以摆脱《大国崛起》的固有模式。”致力于研究广电产业与节目策略多年的陆晔教授针对《百年世博梦》一片作出了自己的分析。 大量的采访是构筑《百年世博梦》的另一个重要的结构元素。在陆教授看来,采访的内容固然极其重要,但事实上采访对象本身,其身份、表达方式等等,都具有重要的叙事性和象征意义。美国老牌电视杂志《60分钟》十分重视在节目里面寻找“最合适的人,讲最至关重要的话”。然而这个“最合适的人”在我们很多的节目中却往往被轻易地简化为最容易采访到的那个人,或者甚至是随便什么人,专家只是节目的标签。 “世博会无论从时间的纵向还是地域的横向,都是大跨度的,采访对象的选择尤为困难,在影片中尽管不是每一段采访都是那个所谓的right person,但我们能从中看到编导所做出的巨大努力。”陆教授对《百年世博梦》一片给予了比较中肯的评价,“同时我们却也看到《百年世博梦》中某些不足之处,在我看来,片子比较别扭的地方,莫过于在世界的坐标上看世博的大结构,偶有明显断裂,某些人为切断编辑的处理方式更值得我们反思。” 身为上海图书馆馆长的吴建中先生更是提出了《百年世博梦》一片中一些提法的不严谨之处:如1851年世博会金奖,当时有三个层次的奖项,但没有金奖的提法;还有1933年以后才有主题,有争议,问题不算大,但提法不够严谨;社会科学院乔老师讲的注册类和认可类的关系问题,提法不妥,实际上是从2005年才开始执行注册类和认可类的。昆明园艺博览会就像威尼斯展一样,属于纳入世博会范围但不属于这一层次的博览会,所以在BIE网站上的历届世博会目录中没有包含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