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选民赞同哈马斯的内政,但不赞同哈马斯的外交政策。
撰稿·邵乐韵(记者)
殷罡: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 顾正龙: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民周刊》:有人认为,这场冲突是一场由个别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策划的阴谋。你对此怎么看? 顾正龙:这不是国际社会的主流看法。一些亲哈马斯的国家会认为,以色列如此明目张胆地空袭加沙,是在某些阿拉伯国家默许下进行的,但我个人不同意这一说法。政府沉默只能说明多数阿拉伯国家态度不积极,虽然一些阿拉伯国家谴责以色列的行为,但现在尚未有一个统一立场。另外,巴勒斯坦主流还是阿巴斯领导的巴解组织,虽然哈马斯是民主选举出来的,但它在国际上是受孤立的,尤其不受西方国家的承认。所以我认为这里不存在阿以合谋。 殷罡:哈马斯一年半以前用残忍暴力把法塔赫赶出加沙后,加沙就是被哈马斯占据的巴勒斯坦土地,哈马斯对加沙地区实施了非法治理。哈马斯控制的加沙被以色列认为是敌对地区,哈马斯把以色列视为敌国。在这种情况下,小的冲突难以避免。其实,以色列在哈马斯单方面占据加沙后就已开始做铲除哈马斯的军事准备。2008年12月中旬,以色列和哈马斯签署的为期半年的停战协议到期后,哈马斯就密集地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给以色列实施彻底打击提供了绝好借口。 《新民周刊》:1月3日,美国否决了安理会的停火提案。美国为何如此支持以色列? 顾正龙:美国在中东的政策不外乎两个基点:一是控制中东石油,所以就有美国攻打伊拉克、制裁伊朗等;第二个是支持以色列。因为在美国有强大的犹太人财团、集团,他们控制着美国的经济命脉,也影响着美国总统选举,进而影响美国的中东外交政策。 可以说,任何一个美国总统,不管他属于哪个党派,都离不开犹太人财团的支持。虽然奥巴马在竞选中就巴以问题两边都说了好话,表示上台后要推动中东和平,现在他的中东政策即将受到挑战,但不可能颠覆性地改变支持以色列的立场,骨子里还是会亲以色列。 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宁可牺牲阿拉伯国家的利益,甚至采取双重标准。例如,美国时常对一些过于指责以色列的安理会决议草案投下否决票,对以色列持有核武器态度模糊,但强烈反对伊朗的核计划等。也正是这样的双重标准,引起阿拉伯国家反美情绪高涨。 另外,现在美国总统小布什即将卸任,当选总统奥巴马还未上台,出现了一个权力真空,以色列认为这是采取行动的最佳时机。 《新民周刊》:英国《泰晤士报》称,哈马斯在加沙各地修建了大量地道和地下掩体,将与以军展开“地道战”。你赞同这种说法么?以军在地面战上还有优势么? 殷罡:我认为可信。哈马斯当然要作军事准备。以色列工兵部队的跟进,就是要炸毁地下设施,同时彻底炸毁拉法口岸通往埃及的地下武器走私通道。 从军事上,哈马斯采取城市游击战术,会阻滞以色列的进攻,给以军造成相当的伤亡,而且随着战事发展,以军伤亡会更大。但以色列这次实施军事行动的目的很明确,作战决心也很大,这个决心来自军方、政府和普通民众。所以战事还会延续,以色列不达目的是不会停止的。 在地面战方面,究竟是哈马斯的优势大还是以色列的优势大,我认为不能做笼统的比较。巷战更能体现战斗意志和军事技术,而以军在空战上的装备优势比较明显。同空中轰炸相比,进入地面战,是结束了哈马斯单方面挨打、以色列零伤亡的现象。一般巷战是防守方占优势,哈马斯的作战方针是白天混入平民区,夜晚出来作战,但以色列这几年也改善了巷战装备,比如适用于夜间作战的夜视仪等,再将战场电源切断,那么防守方利用黑夜作战的优势就大打折扣。另外,以色列将废旧坦克改装成防火能力强的装甲车,轻武器阻击下造成的伤亡就减少了,以色列军配备的90度角拐弯枪对防守方也是不利的。 顾正龙:现在哈马斯的情况非常困难,我认为开展地道战是不成气候的。哈马斯要抵抗,武器和装备都不是以军的对手,后者在军事、战略、技术上都胜出一筹。以色列如果真想占据加沙,是有这个实力的,但现在基于阿拉伯民族情绪它不会这么做。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巴方伤亡惨重,但以军士兵伤亡很少。冲突的结局是毫无悬念的。一个真正有悬念的问题是:以色列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打到什么程度才收兵?我认为之后的收场会很有戏剧性,阿拉伯国家的态度、奥巴马的态度都有待观察。总的来说,中东局势不容乐观,不指望很快看到曙光。 《新民周刊》:以色列能否彻底摧毁哈马斯? 顾正龙:尽管西方打压哈马斯,不承认它,但哈马斯还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以色列不可能完全打垮哈马斯,因为哈马斯的大本营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但以色列这次行动会重创哈马斯,对其军事设施造成重大打击,当把其有生力量收拾得差不多时就收兵。哈马斯的处境会更加困难。 哈马斯可能会东山再起,毕竟它在阿拉伯国家、在巴勒斯坦还有影响,要把它完全从民众心中抹掉是不可能的。这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战争。 另外,阿巴斯也不见得希望以色列把哈马斯完全干掉,不然他在巴以谈判桌上就失去一张讨价还价的底牌。目前阿巴斯很难把巴勒斯坦各派力量组织起来,他也需要争取民意,更好地团结内部,控制加沙,所以把哈马斯完全干掉对他来说也没什么好处。 《新民周刊》:现在加沙的基层民众极度缺乏基本的生存资源。在这种状态下,您认为巴勒斯坦人还会继续紧跟着哈马斯么? 殷罡:在开战以前,由于哈马斯引进了现代化火箭弹,加沙周边40公里范围都在其射程内,所以以色列南部城市贝尔谢巴已经开始疏散人群。以色列发动军事行动是为了以色列的安全着想,舆论压力是放在第二位的。每次以色列打击哈马斯都会有平民伤亡,并激起阿拉伯国家的不满,但它不可能因顾及舆论压力而放弃打击。 哈马斯所谓的反抗以色列占领的举动,大多数是针对平民的自杀式袭击,包括公共汽车爆炸、在人口密集区引爆炸弹等,都是在1993年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以后。巴勒斯坦选民是不赞成哈马斯的对外政策的。 在我看来,2006年哈马斯之所以当选有三个因素。 其一,上次巴勒斯坦地方委员会选举是一场无规则的选举。根据选举候选人资格认定标准,候选人必须遵循相关宪法、基本法和相关法律。但哈马斯不遵守“奥斯陆协议”,又参加选举,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能发生的。但美国总统小布什对哈马斯抱有幻想,为了把它拉入和平进程,而向以色列施压,同时阿巴斯也渴望哈马斯能进入权力机构框架内,所以哈马斯当选了。 其二,法塔赫之所以落选,是因为其官员缺乏监督,贪污腐败,欺行霸市,激起了民愤,导致巴勒斯坦人失望。而哈马斯则进行了广泛的社会救助,所以有能力通过慈善等方式争取民心。 其三,哈马斯受惠于巴勒斯坦选举制度。巴勒斯坦实行“两票制”选举:一是中央选票,也就是巴勒斯坦地区不分选区,投票选出拥戴的政党,第一轮选举法塔赫及其同盟胜出;另一个是小选区选票,选各选区立法委员会代表,这是由各选区有感召力、有影响力的人选出来的,这样哈马斯同盟中的慈善家、医生、教授等非武装人员就比法塔赫组织中的警察、局长等更能赢得民心,在这一轮中,哈马斯大胜,法塔赫打败。两次加起来,哈马斯就获得选举胜利。 现在哈马斯内部存在动荡,与以色列的关系也存在矛盾,选民心态也有变化。2006年选举后,曾有民调机构调查显示,支持哈马斯的78%的选民都希望哈马斯改变对外政策。所以说,巴勒斯坦选民赞同哈马斯的内政,但不赞同哈马斯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