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来袭,使用葡萄协会推荐的“三无”育果袋的800多亩葡萄腐烂严重,损失高达200多万元。苦苦维权一年多,800户果农未得分文赔付。
提起2007年8月19日的“圣帕”台风,福建省福安市松罗乡800户果农至今仍心有余悸。使用福安市葡萄协会推荐“三无”育果袋的800多亩葡萄腐烂严重,损失高达200多万元。一年后,果农等来的不是赔偿,而是福安市葡萄协会再次向果农推荐育果袋。
保命根成立葡萄协会 福建省福安市松罗乡是闽东革命老区,这里四面环山资源稀少,但这里的先天条件适合葡萄生长,巨峰葡萄逐渐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据福安市农业局李局长介绍,福安种植葡萄是从1983年开始的,总共有4万多亩,每亩平均产量为200012316;3000斤,占福建省葡萄总产值的一半,而且福安的葡萄质量标准已经达到了福建省质监局的要求。 由于种植葡萄的收益比较好,松罗乡大部分农民把自己的水稻田种上了葡萄。大部分农民靠葡萄的收益来维持生活,葡萄也由此成为当地农民的命根子,成为福安农产品四大产业之一。 为了让葡萄这个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福安市还专门成立了福安市葡萄协会。协会挂靠福安市农业局,相关人员由市退休老领导、农业局干部及乡镇分管农业口的领导担任。协会对果农进行技术指导,传授经验等。在葡萄协会的办公室记者还看到挂在墙上许多荣誉牌。 损失200万是天灾还是人祸? 然而,这么重要的命根子却在2007年金秋8月遭受巨大损失。 8月19日“圣帕”台风来袭,松罗的果园一片狼籍,大部分葡萄炸果、腐烂、糖量尽失。看着马上就可以收成的葡萄却遭遇如此变故,农民痛不欲生。等大家静下心来,却惊奇的发现:台风中使用“金兴”牌育果袋的葡萄完好无损,损失惨重的是“三青”牌育果袋。 “三青”牌育果袋是由乡政府和农业局主管的葡萄协会大力推荐的,难道问题是出在这?据村民告诉记者,育果袋是葡萄果农种植大户专用工具,它和军队的防弹衣一样的重要,它是防治病虫害、抵抗恶劣气候、保护果实丰满亮丽的有力武器。 当地一位果农回忆,2007年开始,松罗乡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兼松罗乡葡萄协会会长郑某和福安市葡萄协会副秘书长张某等人,先后在松罗召开果农现场会和村农技员会议,并向果农宣传某厂家(事后证实该厂家为地下工厂,所生产的是“三无”产品)的葡萄育果袋样品,对其产品进行质量保证,要求果农一定要用该新产品育果袋。 由于果农们专业知识的局限,所以对乡镇领导和代表行业权威葡萄协会的宣传和推荐深信不疑,纷纷登记购买该“新款”育果袋并预交购袋款。事后,葡萄协会提供给果农的却是和样品不一样的育果袋。 据果农提供的资料,全乡共购买近300万育果袋(其中大果袋232.6万个,小果袋38.6万个),合计18万多元人民币。果农们反映,这种果袋不能防水、防晒,而且容易腐烂,根本起不到防护作用。在台风来时,更是不堪一击,由此给果农造成的损失达200多万元。 800多户果农都不同程度的遭受损失,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显得更加的拮据。洋西村村民沈学如,家境贫寒,上有90高龄的老母,下有3个儿女要抚养,种植葡萄的钱都是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种葡萄受损之后更是雪上加霜。因无法偿还借贷,3个儿女不得不外出打工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沈学如自己身患疾病住院,无能力付医疗费,疾病未愈就出院打工。 满洋村民毛荣华种植4.7亩葡萄,损失2.5万元。家中10口人及一个养猪场全靠葡萄收入维持,受损后养猪饲料和小孩的学费都成问题,至今负债累累。 领头村郑助铃,种植5.5亩损失8千多元,家中5个孩子读书,学费成一大难题。 “我们没有得到任何赔偿,向协会讨说法却被拒之门外。今年我们果农自己去外省订购育果袋,发现质量还不错,葡萄协会知道后,就把去年出现问题的育果袋便宜一点再卖给我们(由原来的0.01元降到0.065元一个),有些还是强制卖给我们。袋子拿到一看发现,原来的‘三青’牌变成了现在的‘国农’牌,还号称是‘著名商标’,并在果袋上印了一些字以此来推卸责任”。松罗乡洋西村的一位果农向记者介绍说。 葡萄协会推荐的果袋上的标注为:“本套袋系专门让利给因2007年‘圣帕’强台风所致部分遭受损失,且08年继续放定金购买使用本套袋的果农朋友,按定量生产,购买自愿。但凡因套袋方法不正确,套前套后管理不善以及遇高温、高湿、台风、暴雨、冰雹,病虫侵害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非产品质量问题造成水果损失的,供袋方概不负责,特此声明!” 投诉一载未见曙光 据果农透露,“三无”育果袋样品是福安市农业局干部、葡萄协会副秘书长张某推荐和提供的,育果袋的生产地点也由他提供,位于福安市溪柄一个山村。育果袋的生产设备由葡萄协会副秘书长张某从蒲田市一个杨姓的老板引进,工厂的生产管理亦是张某,其妻子在工厂内负责收取购袋款。工厂并没有在福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是一个非法的地下工厂。事情发生后,工厂便从人间蒸发了。 张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并没有办工厂,工厂系一莆田的客商来福安办的,但是承认曾向果农推荐育果袋。记者就此曾致电莆田厂家杨老板,杨老板称和张某是长期合作关系。 在采访中,葡萄协会的相关负责人承认育果袋差了一层蜡。当初,他们表示向果农推荐育果袋时因为育果袋没有具体的规格标准,在推荐时的确没有注意产品的质量。 事情过去已经一年多了,在记者问及果农是否有向他们反映他们推荐的育果袋质量差,不能起保护作用,导致台风来临时果农损失严重这一问题时,葡萄协会的相关人员称,他们有接到反映,可是因为协会不清楚果农具体损失多少,相关部门也无法提供,所以决定改日下去调查清楚。 果农遭受巨大损失后,立即向福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及相关部门投诉反映,但相关部门却互相“踢皮球”。其中,在福安市消协的调解下,厂家曾说处理这个事情。可是由于厂家和果农在育果袋数量赔偿方面存在分歧导致最后不了了之,果农也找过松罗乡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兼松罗乡葡萄协会会长郑某,要求给果农一个说法,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相反还叫果农们去法院告去。 最后事情被移交到福安市工商局监查大队办理。监查大队对育果袋进行检测,果农送去两份检测,一份是“育果袋样品”,另一份是“果农实际使用的育果袋”。但令果农不解的是,送去两份检测为什么只出来一份检测报告,结论为“合格”。果农也搞不清是样品合格还是实际使用的育果袋合格。果农们强烈要求将此案移交给司法机关处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但工商部门至今也未予理睬。 一年多来,果农们一直在努力维权。一纸纸维权请求,一个个“血色”的指印呈现给相关部门。他们不断地走访县市的工商、质监、农业等有关部门,并向市人大、省政府、信访局投诉,上级部门批示到福安市相关部门之后就没了声音。当地电视台的《社会观察》栏目也曾报道过此事,但迄今为止,果农仍未得分文。果农们的维权之路还有多远?谁也不知道,但他们还在坚持着。(《中国质量万里行》黄志雄 陈聪文 罗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