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有时就像一个被政府宠惯了的小孩,碗里被鸡叨走了一小块肉,就要大哭大闹了。其实他还有很多好吃好喝的。
撰稿·沈月明(发自洛杉矶) 作为一名驻外人员,美国的金融风暴刮得震天价响,于我也只是扑面轻风罢了。倒是某一天,我在Costco大卖场看到那只经典的穷人烤鸡从“永恒不变”的4.99美元变成了5.49美元,着着实实触动了我的神经。 话说回来,美国人哭天抢地,自然多少是有问题了。前几天布什更是把19国元首请到白宫,说是要救世界经济于倒悬。现在中国、日本、英国、法国纷纷采取对策,美国人扇起的这股冷风,最终让我也难免感到一阵寒意。 真正伤心的没几个 刚到美国那阵子,华人电台里老是播放被我认为是“骗子公司”的广告:您想贷款吗?您信用不良?没有固定收入?年纪偏大?不是公民?这些都不是问题!××贷款公司可以帮助您! 那时正是次贷的“黄金时期”。本无贷款资格的穷人、无业者,在银行、放贷机构的热情鼓励下高高兴兴买下零首付、高利率的新房子。房价一直在上涨,穷人们用房子增值部分支付月供,不知死活的还用房子作抵押,从银行贷款买新车、去度假。那一阵就像上海的2005、2006年,周围的人都在说:我的房子涨到多少了,你的房子涨到多少了。 2006年9月,房价掉头暴跌,而早埋伏着的“高利贷”月供也开始了。穷人们的极乐时代结束了。银行露出了真面目:没钱还贷?把房子还来! 从那时起开始听到美国媒体关于次贷危机高八度的声音了:俄亥俄有多少万户居民房子被银行收回,佛罗里达有多少万户居民被扫地出门。加上一个90岁老太太因被收了房子而自杀,这个民生议题,引起了媒体们、官员们、专家们轰轰烈烈的讨论。 不过我还是很难同情起来。比如中国的一个下岗工人,无论如何是不会贷款买一套三室一厅来住住的。你好房子住过了,新车也买了,现在被赶到原来的出租房里,其实也没亏。人人有房住的“美国梦”,也不是说圆就圆了的。 买房人拍拍屁股走了,但事儿不可能这么轻易就完了。当初利用房价的飙升,将次级贷款包装成一个又一个“金融产品”满世界卖的贷款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在食物链中断后,出来混的终于要还了。9月中,金融危机暴发了。先是房利美、房地美被托管,然后是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旋即政府注资抢救AIG保险公司,再是华盛顿互助银行被收购。 那一阵子,新闻里天天是华尔街的消息了。不过我还得说国内的媒体,包括一些华文媒体,搞得比美国人还紧张,还投入,听起来华尔街似乎要清场了,美国霸业要垮了。 其实华尔街的风云,多少还是虚幻的。要说亏了钱,还得算上外国投资的血汗钱。真正对实体经济和普通美国人生活的影响仍在长期。 比如说华盛顿互助银行被收购后,一个在这家银行存了钱的朋友一度有点心神不宁,后来嫌麻烦就没转银行。前一阵出差到东部和亚利桑那,看到华盛顿互助银行、美联银行的招牌到处挂得又高又醒目。在美国存储保险公司把最高赔付额提高到20万美元后,老百姓的存款还是大可放心的。
金融危机真正触及美国人灵魂的,大概有两点:其一是9-10月间股价暴跌时,很多人惊恐于他们的养老金缩水了,老无所依了。其二,也是闹得最厉害的,是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因为这钱是纳税人的钱,美国人还看作是自己腰包里的。说是要拿去救那些总裁下岗时还能拿上千万补偿金的金融公司,他们不干了。那一阵电视、广播里有无数访谈节目,听起来大部分人是抗拒的,有的简直是义愤填膺。但这事儿在国会虚推一回后还是通过了。后来就很少听到美国人吵闹了。其实大家都明白,华尔街真要破产了,谁都没好果子吃。
Cathy的生意有点淡 2006年的时候,朋友们听说本人暂住的房子是10年前买的,马上说,哇,那你们可赚大了,现在至少翻一倍!不过按照翻一倍来算,我估摸下来似乎还是没有闵行、松江一套同样大小的别墅贵,于是也没觉得美国人就住不起房子了。吓死美国人的高房价其实也不过如此。然后很快就是房地产市场的“严冬”来了。中文媒体说是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了,房子没人买了,还有别墅变一美元了。“次贷危机”这个词,最早还是中文媒体把它灌输进我的大脑里。 就说我住的那套房子,在“严冬”中我几次询问做房地产的朋友,居然基本没有贬值。一个原因是,这套房子所在的学区好,华人是很看中学区好不好的。再问下来,学区一般的地段也没卖成白菜萝卜价,大概降了20%左右。在洛杉矶以东约150公里的圣伯纳迪诺县,新建住宅区有降了30%、40%的,有的甚至降了一半。不过那种地方该怎么形容呢,就是荒山颓岭中的几排簇新房子。这些房子都是在房市大热时期造起来的,次贷者们曾经高高兴兴地住在那里。 次贷危机到现在的金融风暴,对房地产市场、服务业的冲击还是明显的。本人的朋友Cathy在洛杉矶做房地产经纪人。虽然她很努力,服务也很周到细致,但近段时间的业务只能用清淡来形容。 2007年以来,对购地置产很踊跃的华人出手明显犹豫了。饭店业主想脱手的不少,但愿意接盘的少而又少。她手头有一些客户想盘出饭店,但等好几个月都没有合适的买家。 Cathy说,买房子的人少了,一方面是房价最高端时大家买不起,现在跌下来,大家又开始观望。不过中低价房成交开始逐渐回升。毕竟很多大陆新移民仍有买房的需求。一些长期租房的华人,现在出手一套30万美元左右的房子应该是不错的时机。 不过即便有些人动心想买,贷款已经远远没有2006年前那么容易了。摔过一跤的贷款公司和银行对贷款申请人的资质查得很严,要没有相当的存款和稳定的工作,再也别想轻易从银行拿钱了。Cathy最近的一个客户,看中了一套洛杉矶郊区185平方米的别墅,4卧、2卫生间,标价40万美元。他想付20%的头款,其余贷款。但由于他属于自雇职业,没有交税记录,虽然消费信用很好,但银行仍然不愿贷款给他。Cathy说,像他这样的情况,在2006年以前绝对没有问题,当时银行都不怎么查收入,缴税记录也不管,现在就大不一样了。 Cathy的生意在美国西部,但美国东部的情况也差不多。本人有个朋友在康涅狄格州,他弟弟也是房地产经纪人,自己造了一栋房子,想分成两户卖出去赚差价。但造好快一年了,也没有人买。按理说这个房子离纽约曼哈顿仅40分钟车程,经济好的年头,卖出去实在不是问题。 星巴克里的三个美国人 最近有件事很刺激在美华人的神经。硅谷一个华人工程师吴京华枪杀了三位上司。不过吴被解雇本身和金融危机似乎没有直接联系。据说被杀的那个印度裔老板有在创业成功后解雇开创者独享成果的劣习。不过大家认为吴京华最后走上鱼死网破一途,多少和经济大环境有关。已经47岁的吴京华在这样的年头再找工作难度极大,育有3个子女的他压力可想而知。在很多华人网络论坛,大家都对吴京华的遭遇表示同情,也纷纷谈到华人在美工作的不易和现时的艰难。 不过对于华人来说,相当一部分人拥有高学历,在科研机构、大公司做的不在少数。对他们来说,失业的阴影尚未那么强烈。几个在波音公司做工程师的朋友,该玩的玩,该度假的度假,前景还不是问题。在华人论坛上,关于失业的话题增加了,但真正丢了饭碗的事例似乎仍不多见。 我周围的一些朋友,还没有哪一个失业的。倒是有一个在美容美发业做的朋友,自动下岗游玩了一年。现在原老板频频给他打电话:快年底了,店里缺人,你再回来吧。他就有点动心了。现时的环境让他感觉到再这样游山玩水,实在要被人鄙视了。 整个美国社会,大体的情况差不多。失业率略有上升,忧虑生活前景的情绪在弥漫。 本人在星巴客结识的三个美国人,或可作为参照。 50岁左右的戴夫在洛杉矶县政府部门上班。单身一人的他收入稳定,生活无负担。理想就是退休后搬到拉斯维加斯和哥哥住到一起,然后找个俱乐部实践他一生的爱好——纸牌魔术。戴夫说金融危机对他这样的人基本没有影响。他唯一忧虑的是如果股市长期不振,他的退休金就会缩水。如果真是这样,他将考虑延长工作几年。 雷蒙是个水管工,有老有小,考虑的比戴夫要多一些。他对失业的问题就很敏感。比如他的妹妹,最近因为上班迟到居然被解雇了。虽然周围其他人还好,但他知道确实有很多人丢了工作。他的理解是,现在银行都不肯贷款了,企业拿不到贷款,进不了原料,付不出工钱,倒闭、裁员自然就发生了。物价也是他关心的问题。这一两年里吃的用的涨了不少,如果有家庭的话,变化还是可以感觉到的。 还有一个叫汤姆的老板,做图片销售的。一说起这一回金融危机,他立刻正色道,那当然有影响啦,股票跌啦,贷款难啦,房价跌啦,然后就会怎样怎样。说起来一套套,但他个人的生意似乎仍不错,三天两头到北京上海看他的分公司,日子过得潇潇洒洒。 美国人把就业率看作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有较健全劳动保障的美国,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就意味着一个不错的生活。所以通用汽车好像要破产了,要丢多少多少万个职位了,全国上下就又轰轰烈烈地议论起来。其实就美国整体而言,失业尚未构成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当奥巴马言必称要把制造业的工作机会留给美国中产阶级时,他是不会考虑美国一个工作机会的获得可能意味着中国一百个打工仔饭碗的丢失的。 所以,当国内一些人对华尔街失业者表示无限同情、对美国失业率增加感到“震惊”时,我倒觉得大可不必。再说,一部分被解雇的华尔街员工,依他们过去几年连最普通交易员也得百万美元红包的高薪,他们现在还不知道在南太平洋的哪个小岛上“待业”呢。 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 美国金融危机了,听起来好像美国人水深火热了,日子没法过了。但在我看来,美国人有时就像一个被政府宠惯了的小孩,碗里被鸡叨走了一小块肉,就要大哭大闹了。其实他还有很多好吃好喝的,一会儿还要去看演唱会。但他也有他的信条:没有最好,只要更好。 以美国广大的国土、丰富的资源、领先的科研力量、雄厚的实业基础,以及几十年来美国家庭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积累,真正的苦日子离他们还远。 就眼下来说,美国人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本质的改变,股市没有跌得那么可怕了,油价还大幅降了,新上来一个总统,许给了他们好日子。但美国人就是这样,冷一点,热一点,前途不明朗一点,就要嚷到全世界都听到。 10月中旬,我到美国东部出差,所到之处,一切和我几年前来时并无二致。纽约哈曼顿依然是灯光璀璨、车水马龙。傍晚时分,百老汇大街上的餐馆顾客盈门。51街上的音乐剧《Wicked》剧场里,虽不是周末,照样座无虚席。 在洛杉矶的生活和我几年前刚来时也无明显的差异。全统商业广场在下班时分得绕几圈才能找到车位。大华、顺发等超市里依然人头攒动。 就食品价格来说,真不算贵。比如瘦猪肉大概10块钱人民币一斤、去头基围虾约40块钱一斤、鸡蛋10块钱一打12个、食用油1500克约15元人民币。水果也便宜,香蕉4块钱人民币一斤、苹果7块钱一斤的,加州特产新奇士橙,几个月前旺季时可以买到1元人民币1斤的。衣服也很便宜,质量相当不错的T恤、衬衫,100块左右人民币一件。国内卖得很贵的里维斯牛仔裤、CK裤子,150-200块人民币一条。 其实真正困扰过美国人日常生活的是油价。今年夏天油价最贵时,最低档的87号汽油,有些州1加仑卖5美元,算下来约9块人民币1升。那时真可谓怨声载道,节假日驾车出游的人也大大减少了。但现在美国人又该笑了。这两天洛杉矶这边87号油只要2.4美元一加仑,据说比国内还便宜。 所以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只要有点工作,都不是问题。有好工作的,消费虽有克制,但享乐并没有停止。前几天湖人队和火箭队在洛杉矶比赛,几万人的场子,几十美元甚至一两百美元一张的票,基本坐了个满场。 前几天经过一家JJ牛排馆,一问服务员,得排2个小时的队。全统广场的一家广式早茶店,随便哪天去,中午都得排长长一阵队。 不过不少商品近一两年确实涨价了,差不多涨了约20%。到饭店吃饭感觉更明显。把招牌菜名挂满四墙的湖南菜馆,直接在菜名下重写价格了。有一次去“竹轩”吃饭,服务员说:丝瓜毛豆,今天要多收一块钱。 前几天在“王家沙”上海菜小饭店吃饭,老板娘说生意不大好了,客人比好的时候少了大概三分之一。 虽然物价还算平,房价、油价都下来了,但整个美国社会的消费信心确实下降了。认得一个人,预感经济不景气,取消了购买一台2700美元新相机的计划。周边的华人朋友,买奔驰、宝马等好车的人少了,买大房子的就更少了。 美国人现在就像第一阵北风中的松鼠,采集的橡果还在,但告诉自己得省着点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