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快下课漫画 郭老师下课记



剖析郭广林的下课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个人意见、传播媒介、公权力的反应三方面在事件中分别扮演的角色。“郭老师下课记”都会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浮世绘式的注脚。

  

      撰稿·卞宁(记者)

      郭广林不是老师,却下课了。

      47岁的北京人郭广林自称失业者,爱好摄影,客居鄂西南山中。2年前的秋季学期开学时,老郭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在湖北民族学院教授摄影课,成了一名代课教师。

      今年,郭广林的摄影课本来还要再继续上下去,课表已经排好了,有96课时,但是上个月底,他忽然接到学校的通知,摄影课不要他上了。

      本来,这不算桩什么事,一所大学让一个代课教师下课是职权范围内天经地义的事。但郭广林的下课动静可不小,他因下课成了新闻人物,很多不认识他的人都说他不该下课,要学校收回成命。

      原来,在下课前,郭广林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过一篇博文,批评他代课的湖北民族学院70周年校庆“不明不白、不三不四、不痛不痒”,后来这个博文的内容又被诸多网站转载,被网友戏称作“最雷人校庆”。

      然后,郭广林就下课了。

      学校虽然没有说让郭广林下课是因为他批评校庆,但旁观者大都已这样认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为此作了2000字的长篇报道,题目就叫《教师质疑校庆“庸俗”丢工作》。

      “到处都在搞校庆,你凭什么只批湖北民族学院,语气也不诚恳,背后肯定有私利。”这是部分湖北民院师生质疑郭广林的理由。

      “不要让一位正直的老师因言获罪。”这是郭广林支持者的共同观点,郭广林博文的始发网站博联社辟出专题,十几篇知识界的声援文章一一呈现,郭广林的下课成为反思大学精神的又一论据。

      在网络时代,个人写作与公共空间已经零距离对接,而公权力和公共空间的时空差距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小。

      郭广林为什么会下课?郭广林是不是因言获罪?“不三不四”的校庆是否真的那么雷人?一篇小人物的博客经过怎样的流转造成了轰动的社会效应?

      剖析郭广林的下课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公民个人意见引发公共事件的经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意见、传播媒介、公权力的反应三方面在事件中分别扮演的角色。上面的问题无论是哪种答案,“郭老师下课记”都会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浮世绘式的注脚。

      校庆门

 老师快下课漫画 郭老师下课记

      验钞机旁摆着礼金处的红牌子,近70条十多米高的写着相同祝贺词的竖幅一字排开,面积相当于整面看台的商业广告,这些刺激性的画面一下子雷倒了网民,照片无处不在的校名提醒人们,这是一所高校的校庆。

      以湖北民族学院(下文中“民院”亦特指此)在全国的影响力,其今年9月29日的举行的70周年校庆典礼本不会引人关注,但是雷人照片在网络上的迅速扩散一下子让这座大山里的学校拥有了从未有过的全国知名度。

      湖北民族学院校名冠有湖北但并不在省城,而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唯一的本科高校。恩施地处鄂西南的湘鄂渝三省(市)交界处,大巴山脉、苗岭和大娄山山脉也在这里相会。

      民院70年校庆典礼在恩施是件大事,去年就提出了动议。典礼前两个礼拜,州委常委会亲自过问了民院校庆的筹备,并且拨付了经费。典礼前一个礼拜,州政府又召开校庆协调会,要求各有关部门全力支持校庆。

      民院的校庆当天上午9时在学校的五环体育场举行,据学校党委宣传部介绍,有关领导、嘉宾、校友及师生员工近2万人参加了庆祝大会。

      礼炮轰鸣,和平鸽放飞,领导发言,部分学生身着T恤衫在操场中央摆出寓意70年的“1938”、“2008”和校徽的造型,一切都是高校校庆司空见惯的场景。

      学生自然挺兴奋,已经筹备了一年的校庆终于举行,这天不用上课,每个人都得到一件校庆衫,一瓶饮用水,一顿价值10元钱的免费午餐,进入造型方阵的还配有鸭舌帽。庆典后,不少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校庆的照片以及自己留影,一位女生自我解嘲式地表示“虽然校庆T恤发到了最难看的颜色,但是大家都穿一样的就没那么难看了。”这一切也是司空见惯。

      也不是所有的声音都一致,有校友在恩施当地论坛热心地贴出数十幅作为贵宾回校的照片,在上百条的回复中,也会偶尔有人说到:“校庆,要花很多钱吧?”

      然而,一切都还是平静的,校庆过后就是国庆假期,民院的校庆现场再热闹也会很快被遗忘。

      这时,郭广林发博客了。

      那是10月9日,校庆已经过去了10天,郭广林在自己的博客上实名发表了《不明不白、不三不四、不痛不痒》的博文,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校庆的反感。10张照片,照片张张扎眼,后来那些把众多网友“雷得外焦里嫩”的照片便出于此;千把个字,笔法却很辛辣,从钱钟书拒绝为自己搞纪念活动说到校庆,从学校大门和行政楼的建筑风格说到学校学术创建的不足,从停课校庆说到说到高校教评公关,从贫困地区老百姓生活说到校庆大包酒店,每一条说的都是社会上争议很大的话题。

      “有好事者,想为钱(钟书)老先生搞一个什么纪念活动。去征求老先生的意见,钱老说: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好事者悻悻焉。”

      “一所大学至少在外形上不能拥有自己的风格,可以想见其在学术上会有什么建树。”

      “一所大学不热衷于教学及学术科研,反倒学一些社会上流行的虚头巴脑的事,最终影响到学生也是浮躁。”

      “这里是国家贫困地区。自己经常去乡下拍摄,能看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劳动极其艰苦。而这样的行为无异:取不足奉有余。”

      “其实校庆要是真能为学生争取到一些利益,也就无可指摘。就怕其中极少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绑架了全体学生还有大部分老师的意志。”

      看得出来郭广林对于民院的情况十分了解,尽管郭广林强调自己是失业者,和学校没有关系,发博客反感校庆“纯属多余,吃饱了撑的”。事实上,他已经在民院教过2年的摄影课,但并不是民院的聘用教师,只是代课。

      在郭广林博客的最初的留言中,大都表示了赞同其批判观点,但也有留言义愤填膺地对郭广林进行攻击,“狗都不会伤害给它喂食的人”。

      郭广林的私人博客点击量并不大,每篇博文平时点击量大概在一两百次间,“不三不四”一文也就算篇小圈子的议论。真正让这篇“吃饱了撑”的博文造成影响的是其他网站的二次传播。

      博文发了快20天,10月28日,郭广林被一个学生告知,他的博文被一家大型门户网站转载了。这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不计其数的网站和公共论坛开始转载,在一两天内,郭广林的文章红遍网络,但是,这些转载文章并没有标明出处,没有郭广林的署名,也改了题目。

      “不三不四”最初被转载时题目被改成了“区区校庆居然如此大摆排场”,后来在转载中又逐步演变成“开个校庆摆出成队验钞机来收钱”、“最雷人高校校庆亮相”等等。

      “雷人”是一个常用的网络词汇,用来形容某种事物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或者使人受惊吓。可以看出,贯穿多家网站和网民二次传播始终的,是对民院校庆搞法的谴责。

      但是郭广林认为,网络的转载剽窃了他文章,曲解了他的主旨意思。转载文章多以校庆太铺张为主旨,郭广林说:“我的意思是大学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目的。而这样的校庆对学生是一个错误的引导。”

      郭广林理想中的校庆搞法是,围绕教研及学术交流来展开,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确实是在认认真真地办学,重点是在教育、学术上。

      下课门

      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是纷繁,巨大的信息流快来快往,民院“校庆门”虽然短时间内造成了轰动,但是按常理也很快会平息。人们的愤怒不会停留很久,很快会有新的吸引人的话题,比如明星离婚,比如阿扁绝食。

      “校庆门”爆发后,一些民院的学生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学校的声誉受到破坏,以至于担心这会影响自己将来的就业,他们希望时间能让民院远离话题中心。“下课门”让学生的愿望落了空。

      10月29日上午,就在网民们被一个个网站在显要位置挂出的“摆出验钞机的雷人校庆”吸引,看到民院校庆的图片并发出咒骂时,郭广林接到他代课的民院艺术学院教学科一个女老师的电话,电话里告诉他明天不用上课了。

      郭广林有点纳闷,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这是怎么回事,因为他第二天本来就没有课,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这个学期他的摄影课被推后时间,目前还未开课。

      第二天,郭广林把电话打回了教学科,通知他不用上课的女教师表示也不清楚停他课的原因,说停课“是大院(指民院校方)通知的”。郭广林这下明白了原来排好的这个学期的摄影课不要他上了,他在自己博客上披露了这个信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伟强教授是第一个在自己博客上发文声援郭广林的,他在发表于11月1日晚题为《面对郭广林的校庆遭遇,我有话说》的博文中说:“而民族学院后来又因此停了郭老师的课、下了他的岗,把事件推向了真意的反面,真的就演变成了一件‘不三不四’的事件。”

      人们对民院的关注由“校庆门”开始转向“下课门”。一些博客写作者开始纷纷在自己的博客上声援郭广林。而郭广林博文的始发网站博联社更是推出了“郭广林事件”专题,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博联社在声明中表示:“我们以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对待批评和质疑的正确态度,作为培养知识分子的摇篮之一,湖北民族学院的领导更应该有容人纳谏的胸怀和气度。”

      与此同时,“下课门”也开始影响传统媒体。纸质媒体由一开始转载“最雷人校庆”的图片转向报道郭广林的下课,湖北、北京等多家媒体开始介入此事。

      11月14日,《人民日报》用2000字的篇幅在第7版报道了郭广林事件,题为《教师质疑校庆“庸俗”丢工作》,在校方没有表态郭广林是因为质疑校庆而被停课的情况下,直接将郭广林的下课与质疑校庆联系起来。其后,新华社也就此事件进行报道。

      在网络上,对“郭广林事件”的反思一直在持续,“一名教师对学校高层的一些做法发出自己的意见,学校竟然能做出这么仓促简单的处罚决定,这充分暴露了这个学院的领导层里根本就没有懂得教育本质的人,根本就没有思忖和掂量这个举动对人文精神的伤害究竟有多大。”博客耀文斯基的观点指向了大学教育的更深处。

      与此同时,与此事利益关联度更大的群体也在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位自称民院大三学生的在给郭广林的留言中表达某种更加矛盾的心态,一方面觉得“对于你博客中所反映的问题和你的个人见解,我大多表示赞同,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你的精神可嘉,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方面又认为郭广林“深深伤害了我们”,他指责郭广林“为了达到你个人的某些目的而遭万人唾弃,有种你就别在民院混啊!”

      校长门

      在对事件的评价中,不少博客不约而同注意到了民院校方的沉默,“在这么多的报道中,我们很少听到来自湖北民族学院的声音,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其实很不利于去揭开事情的真相。”博客陈有为说。

      博客汪刚强的评论也针对校方:“院方对一个无辜言者的轻率之举,让人对湖北民院领导层的整体品位产生极大怀疑。”

      民院校方在媒体轰炸下有过为数不多的几次表态,耐人寻味。

      一次是民院院长戴小明在拒绝一家湖北媒体采访时说出“他要怎么闹怎么闹”,引起轩然大波,舆论哗然。

      民院党委宣传部长邓辉煌对《人民日报》较为正式:“郭广林原本不是我们学校的正式老师,只是在下面学院代过课,无所谓‘解聘’。”除此之外也无更多表态。

      学校的沉默让一些热爱学校的学生感到失望。民院大三学生迟祝告诉记者,在一开始“校庆门”的阶段,民院的学生大多反驳郭广林老师的言行,然而,当“下课门”爆发后,媒介开始一直声讨民院,更多的人是对学校决定的鄙视。迟祝觉得,学校领导的沉默,是对学校不负责任的行为。

      迟祝自己不认同郭广林对校庆的判断,他觉得校庆并没有想象中的热闹,也举行了很多学术活动,“郭老师的看法是片面的。”另一位民院学生小陆完全不认同郭广林对校庆看法,“针线眼大小的视角看世界能得出个什么结果?”小陆认为学校的声誉是无辜的,但是学校领导没能出来澄清事实让他很“悲痛”。

      院长沉默的态度终于开始有了改变,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戴小明院长表示,学院对此事采取了最大的克制和包容。学院对郭的解聘是依法办事,依法办校,他不服可以到法院提起诉讼。戴小明解释,郭没有教师资格证,不具备教师的基本条件,郭的语言不能胜任他的教师岗位。

      然而院长的解释并没有说服公众,对郭广林没有任教资格的断定也被质疑,因为事实上,郭广林已经在民院代课两年了。

      “我根本不把这个事当回事,这是个多大个事啊?”当《新民周刊》记者询问戴小明院长在学校声誉受损,受到舆论质疑,是否开始危机公关时,戴小明如上表示:“这点担当我还是有的。”

      在戴小明看来,并没有危机公关的必要,学校的声誉也没有因此受损:“这只是件小事,屁大个影响,我一个大学会因为这点事会声誉受损?事情没那么严重。”

      对于外界的批评,戴院长并不予置评:“有不同的声音很正常,批评就批评吧,他们有空他们批评。”

      戴院长并没有直接回答郭广林的下课是否和批评学校有直接关系,“我一个校长哪有时间关心这个小事?”

      民院校方对舆论的漠视,对危机公关的无意识以及对媒体一些不尽严谨的表态,反而进一步推动了郭广林事件的传播。更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将“下课门”移至“校长门”,开始探讨学校领导者的语言是否得体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当记者将学生对学校声誉的种种担忧告诉戴院长时,戴院长表示自己并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学生有什么问题他们自己会到办公室来告诉我的。”

      然而,在有的学生眼中,戴院长在学校是个不理人的院长。一位民院学生告诉记者,他接触戴院长已经不下二十次了,除了参加会议时,他坚持每次在路上遇到院长后都停下来喊一声“戴院长”,但戴院长从来没有回应过。

      “自负而傲然”,是这个学生对自己学校院长的评价,尽管他认为戴院长上任后烧的几把火还不错,很有工作能力。

      边缘人

      “昨天晚上,我终于听了一次好讲座。那是我们学校的一位代课老师的‘摄影漫谈’。那位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挺有艺术感——较高的身材,全身浅黑打扮,一件披风配个帽子,还有露在后颈上的稍卷的头发。”

      一位学生这样描述郭广林,他给学生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他的讲座也的确征服了学生,“我进大学快两年了,总共约听了4次讲座。不是我不喜欢这类活动,而是我发现不少讲座简直是浪费我们的时间。如果一个讲座弄得跟我们平时上课一样——台下要求安静,台上照本宣科地来谈,那能吸引几个人呢?”

      MM、性感、魅力、青春的骚动,郭广林讲座时的诙谐谈吐让台下一片笑声,也赢得了学生。他不占用太多“同学们的周末恋爱时间”,却被同学要求再讲半小时。

      尽管是代课教师,郭广林在学校里显得特立独行。

      在恩施,郭广林对自己的摄影水平很有信心,认为自己“比别人多了些摄影时间,但出了恩施就是个小学生”。这样的言论在恩施的一些主流摄影人士看来无异于一种侮辱,于是对于郭,一些人评价是:“技术好,但人品不好。”

      恩施的朋友老狼说郭:“不是主流圈子里的人,看到不大好的情形当然不见得会往好的方向去理解,竟然把短揭了出来。只是他还是单纯了一点,不知道这样会砸了饭碗。”

      47岁的郭广林是土生土长北京人,2002年开始定居恩施,并在恩施成家。总的来说,他是个社会边缘人——自称是“失业者”,坦言自己是穷人,爱好摄影,2006年开始给民院代课。所谓的代课教师,只是一种事实用工,和学校说好了就去上课,其实连个合同都没有,完全没有保障。

      严格地说,郭广林和学校间根本无聘可解,当初是喊来上课,现在也是喊一声就不要来上课了。

      据《新民周刊》调查,由于师资力量不够,民院有为数不少的代课教师,代课教师大都没有和学校签合同。“我们代课教师其实是边缘群体。”一位曾在民院代课的老师这样说。

      老狼觉得郭广林有点“愤青”,但不是盲目“粪”青,“他有思想”。郭广林解释自己批评校庆的动机也很简单,就是“看不惯”,“当地孩子多穷啊,上个大学容易么,学校不把精力放在教学上,花力气搞校庆对得起学生吗?”

      郭广林看不惯的事不止校庆,他是个直言不讳的人。看到钱文忠在电视里讲玄奘断水断粮七天穿越沙漠,他便质疑这有悖科学常理。

      看到当地摄影比赛评出的一等奖作品水平不高,他也大张旗鼓质疑,“自己没有参赛,我就可以说。”这样的做事风格,得罪的人自然也不少。

      郭广林也是热心的人,上摄影课,他最多带过三部自己的相机去上课,为了随时借给学生使用。“穷孩子很多都没相机,学校也不管,摄影是需要实践的。”

      他几个月前就在博客上建议戴院长与地方协商,把与校园近在咫尺的龙洞源头景区开辟为一个新校园,成为中国最美校园,这样民院可以美誉中国。

      郭广林在事发后将自己博客的个人说明改成了“喜欢临渊而立”,而他现在真的“临渊而立”了。

      郭广林目前已经暂时回到北京“避风头”。批评校庆的博客发表后,他好几次接到学校保卫处的电话,说警察想找他谈谈。也有当警察的朋友向他转达了有人要他“不要闹了”。他租赁的学校商用房被强制收回,写信支持他的学生被辅导员警告不要再留言支持他。

      对于未来,郭广林有点茫然,他明确的希望只有一条,就是民院能把教学搞好,有什么具体建议他说不大清楚,“要有关部门来查”。对于自己,他要一个公道,但也说不出个具体的利益诉求。

      “郭广林在抱怨,媒体在声援。为何恰恰掩盖了两个比这个事件更重要的问题呢,关于高校摄影理论技术师资的严重亏缺,关于剽窃自如的无良网媒呢。”在反思声中,博客陈有为看到了两个现实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1330.html

更多阅读

郭老师60大寿祝寿贺词 老师七十大寿祝寿词

郭泰岐老师60大寿祝寿贺词尊敬的郭老师、胡老师:各位来宾,各位好友,各位同学:春秋迭易,岁月轮回,当2008年的夏天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款款走来的时候,我们欢聚在沅江龚得包大酒店,为我们的班主任郭泰歧老师共祝60大寿。

发生在身边的美丽感人故事 我身边的感人故事

30年前,一位聪颖刻苦的14岁小姑娘,师从H省城“第一把二胡”名下。每到周日,步行1个多小时来老师家学习二胡。30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小姑娘已在艺术领域小有成就,但她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免费教她学习二胡的老师。心中藏着一个心愿,寻找看望当

声明:《老师快下课漫画 郭老师下课记》为网友不甘人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