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杂志 2006年过渡期结束后中国银行业怎么办?



 2006年12月起,我国将告别加入WTO后对银行业的过渡期。也就是说从2007年开始中国银行业将在中国大陆任何地域完全地对外资银行开放全部的业务。为了有效应对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各项挑战,笔者试图对后过渡期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进行粗浅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开放的总体状况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认真履行当初承诺,特别是银行业对外开放承诺按时兑现。四年来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得以快速:

n         从机构设置来看,已从只允许外资银行设立代表处发展到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截止2005年6月底,在华外资银行共有225家营业性机构;

n         从开放的地域来看,放宽了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允许其在中国境内所有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

n         从业务范围来看,已从最初只允许办理外币业务扩大到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放宽了对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限制。截止2005年6月底,在华外资银行可经营12项基本业务,近100个业务品种;全部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为796亿美圆,人民币资产1464亿;不良资产率0.99%;

n         放款了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的标准,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比例由15%提高到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比例由20%提高到25%。

       二、WTO后过渡期中资银行发展分析

1、2006年银行业开放步伐将加快

2006年是中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开放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将按照承诺进一步扩大,将形成新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地域方面,中国将全面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币和人民币业务的所有地域限制;

其次,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人民币业务业务的几乎所有客户限制;

再次,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所有类型的存款;所有类型的贷款;金融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担保和承兑;其他金融服务提供者从事金融信息、金融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

第四,在机构设置方面,从2006年12月开始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金融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

2、2006年过渡期结束后中外银行竞争力的对比

(1)中资银行的劣势

历史的经验特别是2004、2005年宏观调控以来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各项业务发展的比较明显可以佐证: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中资银行明显显现:创新能力差、业务拓展能力差、定价能力差、盈利能力差,深究其根源仍旧是中资银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经营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u       体制上的劣势。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面临着体制上的劣势,外资银行是市场化运作,业务操作几乎很少有来自非市场方面的强烈干扰,完全以利润为其经营目标,根本不承担任何政策性信贷业务,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规模、投向、结构以及时限控制等方面都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或存在着阻力,从而使其竞争能力大受影响。例如,外资银行可以根据国际市场情况灵活地制定存贷款利率和各种手续费率,报所在地人民银行备案即可;而中资银行的存款利率基本固定,仅对贷款利率有有限的浮动权,从而使中资银行在外汇存贷款的竞争上处于劣势;再比如外资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盈利能力、还款能力等决定可否予以贷款;而中资银行必须要严格受制于该企业是否是国家宏观调控限制的行业。

u       经验和创新上的劣势。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面临着经验和创新上的劣势,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大多为老牌跨国银行,其丰富的经验优势体现在每一项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上,而且不断调整竞争策略和竞争手段来保持这一优势,同时外资银行还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来保持其对市场的竞争力;而中资银行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体制和机制上:

Ø         长期以来银行业的垄断国家经营、特权经营,带来银行业竞争不积极、不充分、不平衡、不对称、不谐调;

Ø         银行主要高管的非市场化聘用带来银行领导“旱涝保收”、“一切为官”、不思进取、不愿进取;

u       资金实力和赢利能力上的劣势。中资银行资金实力和赢利能力与外资银行特别与国际著名跨国银行相比都还有相当的差距,从整体上来看,两者还不属于同一级别的竞争对手。差距是一把双刃剑,承认差距的同时就是民族银行业飞速发展的契机。因此2006年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将是中资银行迅速发展的时机。

u       国际业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资银行中除中国银行等少数以外,大多海外联行网点少,国际结算往往通过总行代理,环节多,速度慢,从而效率较低,资金在途时间长,加大了客户的汇率风险。而在华的外资银行大多是跨国银行,其业务网络遍布全球,拥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国际电子网络以及丰富的国际业务经验,使通汇快捷、方便、安全,广泛的国际业务网点和快捷的通讯网络,使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具有中资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

u       社会负担沉重。中资银行肩负着众多社会功能,职工的生老病死等等统统大包大揽。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恐怕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每家约有员工20万人到60万人。尽管为国家减轻了就业压力,但如此沉重的包袱,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成本支出巨大、效率低下。而外资银行几乎不承担任何社会负担,这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望尘末及的。

u       在高风险中运行。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处于高风险运行之中。这是因为:一是银行不良资产数额巨大,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以及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问题,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高于其全部贷款10%的不良贷款。银行不良贷款的沉淀不仅造成银行赢利水平下降,而且也使银行清尝力受到严重影响。二是银行自有资金率水平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也大大削弱了其与外资银行竞争的能力。

u       制度环境因素使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业的冲击加剧。中国目前法律和税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各项制度也急需配套,金融管理政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致使外资银行在税收和业务方面享受的优惠远远超过国有商业银行。例如:

Ø         在税收方面,外资银行的综合税赋水平远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

Ø         从业务方面来看,外资银行获得了各种优惠,如外资银行可以从事外币投资业务,而国内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商业银行法的限制不可能开展投资业务。

这种不平等竞争条件进一步加大了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使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在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2)中资银行的优势

u       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誉的支持,可以长期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显然外资银行在这方面处于劣势;

 中国银行业杂志 2006年过渡期结束后中国银行业怎么办?

u       中资银行已拥有极为发达的国内网络系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每家都有上万个分支机构,如此庞大的银行网络渠道体系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根本无法比拟的,外资银行不可能在中国建立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络;

u       国内商业银行了解国内金融市场、熟悉客户,具有在本土经营的丰富经验。在掌握中国国情、文化背景和客户情况等方面外资银行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甚至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无疑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外资银行机构的扩张和业务经营的发展。

3、2006年中国银行业市场新的竞争格局

(1)银行业务方面格局

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资产、存款和贷款的年增速均在30%以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12月5日提供的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173家银行在华23个城市开设了238家代表处,比入世前增加了24家;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国银行在华23个城市设立了238家营业性机构,比入世前增加了43家;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范围在去年18个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汕头、宁波,并提前开放哈尔滨、长春、兰州、银川和南宁五个城市。截至2005年10月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845亿美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左右。

尽管外资银行在短短的几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网点布局、客户认知、文化渗透等方面无法与中资银行匹配。因此2006年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银行与中国银行业在银行业务方面合作将大于竞争,合作将实现双赢,过渡竞争不仅仅对中资银行不利,同样对外资银行也会带来致命性打击。合作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参股中资银行、与中资商业银行实现部分业务的紧密合作等。

合作大体上有以下方面:

u       零售业务的合作。2005年以来国际银行业已经将服务重点转移到零售业务方面,特别是针对个人的信用卡业务、理财业务,这是外资银行的长项,同时也是中资银行的短板,相信中资、外资银行的竞争也好、合作也好将主要围绕零售业务产品的本土化进行。由于零售业务的扩大,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需要大量的分支网点机构和投入较多的人力,而且还要赢得客户的信任等,因此外资银行一般不会通过在中国大规模增设机构网点来扩大零售业务规模。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中外资银行选择一个切入点合作,比如:

Ø         浦发银行通过关于与花旗银行海外投资公司签署战略合作等协议,与花旗国际有限公司签署信用卡业务合作等协议的议案;在公司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及业务合作中特别授权。

Ø         早在2002年上半年,民生银行就与花旗银行等24家外资银行全面开展债券业务合作,2005年初又宣布与荷兰银行旗下的荷银投资管理公司合作推出外汇理财新产品;

Ø         2005年6月17日,中国建设银行和美洲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美洲银行将在众多领域向建设银行提供战略性协助。这些领域包括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个人银行业务(包括信用卡)以及全球资金服务等;

Ø         华夏银行与Deutsche Bank AG于2005年11月10日在柏林正式签署《全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合作范围包括技术支持与协助、信用卡业务合作及公司客户、国际结算业务和贸易融资、本外币资金业务、银团贷款、国内结算业务、不良资产处置、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现金管理、市场研究、保险代理、资金产品代销、基金相关业务、零售银行等合作;

u       批发业务合作。这主要会体现在创新业务方面,包括产品、工具、服务创新。在这一方面外资银行因为有世界各地便捷的分支行和成熟的产品,中资银行可能在2006年乃至以后一个相当长时间难以与外资竞争,那么更多的可能就是合作;

u       贷款业务的竞争可能大于合作。在贷款方面,中外银行的竞争,其重点不在零售贷款业务,而在于批发贷款业务,而且是对优质的批发客户的争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华的外资银行在选择客户时,通常都是仅仅挑选非常优秀的客户与其发展业务关系,而在拓展对其他经营效益较差的国有企业的业务时,外资银行都非常谨慎。在零售贷款方面,由于机会成本较高,外资银行也将会十分谨慎,但外资银行对于各类居民消费信贷比较感兴趣,将逐步成为其在零售贷款方面与中资银行争夺的重点。

u       中间业务的竞争。中间业务是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银行业务,必然成为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由于外资银行技术装备先进、服务优良、效率高,其经营中间业务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目前外资银行在其已开展的一些中间业务如国际结算等方面显露出强劲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已达到40%左右;2006年外资银行在华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很有可能超过50%,在少数中心城市的市场份额将会更高。外资银行经营信用卡业务之后,将会对中资银行形成强有力挑战,尤其是国际卡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将会占绝对优势。在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方面,外资银行除继续稳定原有客户(即外资银行所在国和地区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以及其他公司企业)之外,将特别重视为中国国内客户提供服务。实际上,目前外资银行已经在大力开拓其具有优势的投资财务咨询与管理、证券发行与交易等业务,而中资银行则显得行动迟缓。

u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方面的竞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而对外资银行来说这是其最大的优势。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属于风险最为集中、监管最为困难的业务领域,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外资银行违规从事此类交易活动,外资银行在从事这些业务时可以利用其广泛而通畅的海外渠道,比较容易地规避监管。这种状况有可能危及中国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的稳定。2006年可以预计,外资银行在这方面将继续保持相当大的优势,并将获得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中资银行则完全无法与之抗衡。

u       投资银行业务的竞争与合作。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发展已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大趋势,开拓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提高收益率的重要途径。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这类业务属于期限较长、收益较好而且比较稳定的业务。尽管2005年中资银行在短期融资券、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基金等IPO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特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获准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混业经营的曙光。然而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分离银行制度,使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仍然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2006年中资商业银行不可能全面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尤其是融资、代客户发行股票等业务,而且具有贷款、融资与金融衍生工具相结合新产品开发能力的则更少。因此2006年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相关业务的长短期限、货币种类、特殊条件等方面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2)合作和竞争手段与策略

合作手段和策略前面已经表述,在此不再赘述。主要阐述竞争手段和策略。

u       业务选择策略。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将集中力量争夺零售银行业务和批发贷款业务。2006年乃至以后3-5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的顺序为:参股中资商业银行、与中资商业银行进行战略合作充分利用中资银行的渠道和网络、理财和项目融资以等投资银行业务、进出口贸易中便捷的贸易融资等中间业务、打通产业链条上下游的融资和信贷业务。

u       客户选择策略。对国内优质客户的竞争将成为未来3-5年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争取到优质客户就意味着该银行业务的扩大、风险的降低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增加了在竞争中获胜的筹码。外资银行既无意在中国大力开拓零售银行业务,又希望中国在经营地域、客户范围上对其的金融管制更宽松,其主要意图十分明显,即在更广的范围内选择那些尽可能少投入人力和财力,既有丰厚业务赢利、业务量较多,又少承担风险的信誉高的国内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将大量争取优质客户,特别是三资企业,而将效益相对较差的国有企业留给了中资银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优质客户为了扩大生产,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出于自身考虑往往也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态度好的外资银行。优质客户的减少,将使中资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u       本土化经营策略。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依赖外资银行不断通过调整在华发展战略来促进经营的本地化,尽快实现人才、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与本土文化相契合。随着市场的拓展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外资银行今后必将加快推进自身的本土化进程,这个进程将主要通过与中资银行开展合作、人才本土化和金融创新的本土化来完成。

Ø         继续大力推动与中资银行的合作。中资银行在长期经营中积累形成的相对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雄厚的客户基础和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了解,使得中资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来说有独特的优势。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许多业务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取得中资银行的支持,因此与中资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外资银行本土化经营的重要基础。

Ø         人才的本土化是经营本土化的前提。外资银行不但在招聘一般员工时以本地人力资源为主,在高层中也开始积极聘用国内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专业人才。这些高级人才往往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同时又熟悉国内金融市场,在业内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对外资银行开发内地市场和争夺客户资源均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起用本地金融人才已成为外资银行快捷有效且成本收益率相对较高的本土化途径,许多外资银行已开始大力推行人才的本地化,例如汇丰银行中有95%的员工来自于内地招聘。

Ø         将自身优势与本地客户的需求相结合进行金融创新的本土化。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在分析国内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进行产品创新。比如外资银行面向中、外籍个人客户推出的保本外汇理财产品在充分考虑了内地百姓的理财需求后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结合内地企业客户的需求,先于中资银行为其提供保理服务和现金管理服务等。这些本土化的金融创新既贴合了本地客户的需求,又突出了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成为外资银行在内地市场制胜的重要法宝。

u       区域选择策略。从外资银行进军中国的区域选择来看,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仍将是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激烈争夺的重点。

Ø         发达地区和发达城市仍是外资银行的重点目标市场,以京沪深为中心的三大经济区域定位逐渐有所区分。目前,外资银行分别以京、沪、深为中心向周围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辐射之势。

Ø         上海、北京和深圳在成为外资银行重点经营区域的同时,其定位也将逐渐有所区分。

ü         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仅使其成为外资银行最为集中的城市和众多外资银行在华总部所在地,也是外资银行金融创新产品或经营模式的试用地,因此上海将成为众多外资银行在华旗舰网点的所在地;

ü         北京作为经济调控中心和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心,将会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来京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外资银行在北京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ü         深圳凭借其雄厚的金融基础以及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成为港资银行进军内地的桥头堡,在CEPA及其后续协议的推动下,深圳外资银行在规模和赢利增长方面都将实现有力的增长。

u       其次,外资银行将在监管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加快进入东北和西部地区。特别是这些区域的大中城市。

(3)人才竞争

如前所述,人才的本土化是外资银行经营战略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2006年随着外资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展、业务覆盖区域的增多,金融人才将是中外资银行竞争的一个焦点。这是因为:

u       固然拥有精通银行业务又懂外语和计算机的银行专业管理人员、业务操作人员是银行在未来竞争中获胜的基础(对任何一家银行来说,缺乏有银行从业经验的雇员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问题),但是笔者以为未来银行业发展更需要的熟悉客户需求、文化、嗜好,熟悉运作模式这样的“行家”(也许并非是专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本土化的前提是需要这样的人才,开拓业务的根本也是这样的人才。

u       当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转入另一家银行,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的去留问题,由于随之将可能带走部分业务、客户或专项产品,甚至这将可能变成一个关系到该银行竞争地位的大问题。所以,未来在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之间最大的竞争将是对具有工作实践经验的银行各种专业人才的竞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外资银行以其富有生机的经营管理机制、良好的培训机制、优越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工薪待遇等对中资银行业的专业人才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已经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

可以预见,2006年中资银行人才流失现象将会更加严重。

三、全面开放后中国银行业的收益与成本

1、提速金融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益处

2006年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将得到众多的收益,既有直接收益,也有间接收益。例如,外资银行被要求上缴准备金和超额准备,这可视为对其征收的税赋,是中国银行业得到的直接收益;而资本的流入、促进国内银行业务的发展与国际化、促进国内银行业从业人员培养与成长等都属于间接收益。具体来看,未来3-5年中国银行业得到的收益主要有:

u       引进竞争机制。中国银监会刘明康主席一直倡导“花钱买机制”。其实2005年我们寻求中资银行海外上市,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祈望通过外资的注入使得中资银行的经营机制得到改观。那么中资银行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经营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体制决定机制,但是因为银行业涉及国家安全,不可能完全、充分实现国家非控制化,因此未来一个很长时期中资银行将依然维持高度的国家控制,这是无可置疑的。那么围绕这样一个前提,银行经营机制的改善就变得异常艰难。

Ø         什么是银行机制?银行机制问题即银行治理结构根本性缺陷的问题,像一个埋在国有银行体肤之内的芒刺,触一下就钻心的痛,不拔掉就会“化脓”、“病变”,让整个机体倒下。

Ø         现在我们银行体制和相应机制:

ü         银行国家全资直接控股(分属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管是否真正出资)和间接控股(国资公司或地方政府控股);

ü         银行全部行政序列化(不仅仅央行、银监会、政策性银行,而且四大商业银行、甚至很多地方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领导要经过组织部门考察任命);

ü         股东和股东利益的代表者都对银行不真正负责。表面上看银行所有者、经营者都不缺少,可实际上中资银行缺少真正的所有者和经营者。

ü         体制决定机制,中资银行目前的体制决定了中资银行激励机制、管理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经营机制等的不到位。

Ø         机制可以“引进”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一概念属于“舶来品”,中国银行业对其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段较为漫长的探索过程。此前,中国在进行银行改革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制度改革、业务改革、银行内部运营改革等方面,几乎没有敢于去触及银行产权,20多年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改革成败的关键取决于股权结构,要真正找到“东家”、“掌柜”、“伙计”,并且还要从法律角度界定各自权力、责任和义务。

ü         有人以为:“产权问题已不是银行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如何实行对公司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才是保证银行高效健康运转的核心内容。”(尤越,2004年12月17日《国际金融报》),笔者不敢苟同,我一直认为中资银行的核心问题就是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亦即产权问题。如果不涉及产权制度改革中国银行业改革永远“治皮不治本”,无法谈及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绩效管理、创新等

ü         随着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以及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我们的舞台愈发宽广了,任务也更加艰巨,时间亦更加紧迫,“舶来”的东西需要我们自己注入新的理念才能消化,“银行机制”,从哪里来?

ü         笔者以为机制的名词可以“舶来”,但机制本身绝对不会是“舶来”的,需要在未来3-5年通过银行体制的改革进行机制创新。这里当然要汲取外资银行的对我们适合的东西,但更多的内容绝对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u       银行具有充足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管理经验,具有先进的服务技术、高水平的服务效率和卓越的商业信誉,必然对中国的银行业产生强大的竞争压力。外部竞争力量的引进,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素质和各方面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银行业服务现代化的进程。

u       增加外部资金进入的渠道。外资银行的进入增加了外部资金进入中国的渠道,有利于增强中资银行市场的实力,为中国境内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增加了新的融资渠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外资参股中资银行达到150亿美元,这无疑对于中资银行增加核心资本、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及其有意义的;

u       有利于中资银行扩展海外业。根据WTO的互惠原则,在允许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中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将会较少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这就为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一些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创造了条件。

u       改变中资银行税负上的不利地位。目前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突出表现在税收负担水平上相差过大。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可享受免征或减征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由于外资金融机构享受着众多的税收优惠,因而极大地削弱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这种状况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基本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中国加入WTO后,内外资银行的税负水平将会统一,使内资银行能够与外资银行进行平等的业务竞争。

u       促进向国际标准接轨。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的银行业将全面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中国的银行业必须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要按照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运作,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以及标准和方法来进行经营管理。这必然迫使中国的银行业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也促使中央银行推进全方位和规范化的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2、加速对外资开放中国银行业的成本

u       银行业市场份额的损失。2006年过渡期结束之后,中国银行业所付出的最明显的代价就是一部分市场份额的损失;

u       削弱赢利能力。伴随着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缩小和优质客户的减少,其赢利能力必然随之降低,最终将影响到中资银行的收益;u       影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中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外资银行将逐渐分流中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从而影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由于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负担都较为沉重、不良资产比例很高,不难设想,在中资银行存在流动性被大量不良资产侵蚀的情况下,如果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并且扩大吸收国内居民与企业持有的外币和人民币存款,必然对中资银行的流动性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中资银行的生存。

u       金融风险监管面临严峻考验。目前对于外资银行的监管还很薄弱,而且这一状况在短期内难于改变,2006年过渡期结束后监管将会更加困难、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Ø         由于中国金融监管水平较低、监管工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如果对外资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管不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体系风险。

Ø        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后,随着银行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而使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增加,对这一体系的监管将变的更为困难,谨慎性监管成本将大幅度增加。

 

u       加大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

Ø         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加大。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后,对中国货币政策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来抵制货币政策的影响,从而弱化货币政策的效应。而且,外资银行进入中国货币市场将可能强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传导机制,这将进一步加大中央银行的调控难度。

Ø         对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难度增加。由于外资银行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低成本融资,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的各类企业都可通过外资银行融资,这就意味着本币与外币的融通、国际资本的流出入将更加频繁,因此中央银行对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

Ø         在短时间内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后,将增加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不确定因素。

u       增加金融波动的潜在压力。大规模进入的外资银行可以为外资提供一个撤出东道国的渠道。根据国外经验,一旦国内金融形势稍有不稳,外资会通过外资银行撤出,从而可能引发或加剧金融危机。

(未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1376.html

更多阅读

个人档案存放:毕业后人事档案怎么办?个人档案有什么用

人事档案是记录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在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开具考研等相关证明时,都需要使用档案。真正能证明你学习经历的就是你的档案。档案

玻尿酸注射填充后不满意怎么办? 注射玻尿酸填充颞部

玻尿酸是一种填充剂,主要用来改变面部形态,如额部,颞部,鼻唇沟等填充,还有隆鼻,隆下颏等,但有时注射后不满意怎么办?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注射后过多臃肿,不好看,接受不了,或者注射物偏离想填充的部位,特别是鼻沟处注射,沟未填起反而出现鼻旁的隆起

2016中国稀土终败诉 稀土败诉后我们该怎么办?

前不久,笔者与一位稀土界的专家交流,谈起我国稀土国际败诉后,国家的稀土政策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对稀土企业将会带来哪些影响。专家讲,稀土败诉是预料中的事情,今后的稀土出口配额肯定会取消,稀土行业的政策也将会做一些调整,对企业会带来

声明:《中国银行业杂志 2006年过渡期结束后中国银行业怎么办?》为网友潮男的幸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