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钮键军
获取更多的资金,为明年资产规模扩张打基础,是现在很多商业银行的必修课。 北京街头一些银行营业部的门前,一些银行的职员在外面“拉客”,“我们那里的服务更好”是他们最常用的口头禅。 张生(化名)就是其中一位。他目前任职于招商银行在北京的一家支行。已经做到部门经理的他,对现在这种工作颇不适应。“为了能应付上面派下来的指标,我们甚至到兄弟部门(招行在北京的其他营业部)的门口抢客户”。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加大吸储力度并不是招行一家所为,大部分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都不约而同地在近期加大了吸储力度。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尽管年尾吸储是银行的惯例,但今年的情况有所变化,“在目前的经济情况下,银行希望手中能有更多的资金为明年打基础。” 银行都缺钱 按照常理分析,在央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银行手中资金应该比较宽裕。但目前有两个迹象证明大多数商业银行都“缺钱”。 10月30日,财政部进行的国库现金管理招标结果就是其中之一。当期的中标利率为3.89%,远高于30年期国债收益。这就是说,财政部的融资成本明显低于其投资收益。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投标国库现金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活钱”到债券市场上进行套利操作,但目前债券市场的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只有2.7988%,现在商业银行获取国库现金并不是要去债券市场上进行套利操作。 不仅在债券市场上如此,吸收存款也是各银行获取资金的一个重要手段。据一位消息人士透露,有一家外资银行愿意承担以超过4%的成本,接受三个月的存款,而中国目前的三个月期存款的基准利率只有2.88%。抢发金融债 而目前各金融机构迅猛发债的情况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商业银行资金紧张的程度。 在目前公布三季度业绩的商业银行中,已经至少有两家商业银行公布了他们的发债计划,其中仅工商银行一家的规模就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过去两个月,已经有招行等五家银行发行了超过460亿元的商业银行债券,而另据来自一些承销商的消息,近期还将有多家地方性商业银行的金融债发行计划陆续公布。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各金融机构大规模发债与目前的国际金融风暴和国内的经济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 席卷欧美的金融危机给进行海外投资的各中国商业银行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使得其资本充足率下降。而通过发行金融债可以弥补这一损失,同时也可以为潜在的损失进行拨备,保证资本充足率至少不低于8%的标准。 此外,目前各实体经济企业出现的经营困难也让各商业银行必须未雨绸缪。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很多沿海企业都出现了经营问题,更有一些外资企业的老板逃离中国,“这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都意味着呆坏账的增加。”今年第三季度,中信银行不良贷款比年初增加了4.73%,中国所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也上升了229亿元。而“即便现在还存活的企业,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其贷款质量也会下降,因此实行必要的拨备是非常必要的。”一位民生银行的职员告诉本刊记者。 企业贷款会更难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从绝对量上看,各银行并不缺钱,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令商业银行在信贷扩张上开始表现的非常谨慎,这固然可以使部分资金分流到债券市场,但同时也降低了货币扩张的速度。这也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央行放宽了贷款规模的硬性限制,但各商业银行并没有加紧投放。 10月末,中国央行透露将需要实施近一年的影响贷款指标限制。而11月4日,中国央行副行长苏宁表示,央行正在研究相关措施,希望通过政策推动商业银行支持经济发展,在信贷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商业银行向有效率、有市场的企业和项目融出资金。但目前本刊得到的消息是,各商业银行并没有因此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惜贷现象依然严重。 据了解,目前各商业银行希望等央行再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后再考虑扩大贷款规模的问题。但一位分析人士认为,对贷款最为迫切的中小企业,还要再等一段时间,因为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最先考虑的是安全,而中小企业肯定不是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