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中国股市不折不扣的“改革年”,为顺利推进股改,证监会联合国资委等5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股改和稳定市场的利好措施,并对股市实行了“休克疗法”,暂停再融资和IPO为股改让路,由此引发出“新老划断”问题。2006年,股改之后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新老划断”了。
在股改进行的过程中,关于何时“新老划断”恢复IPO发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涉及到有关“新老划断”的言论都对市场产生较大的震荡。
“新老划断”最早是由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提出来的,并表示“新老划断”实行的一个标志性的界限是,即占总市值60-70%的上市公司完成股改时“新老划断”工作即可启动,之后这一表述被市场广泛理解为实行“新老划断”启动时机标准。
按照当前的股改进度,据此推算,实行“新老划断”的条件基本成熟的时间大约在06年3月份,最迟也在06年“五一”之后。无独有偶,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的各地政府纷纷将完成股改的截至时间表制定在06年3月份。而现在市场对启动“新老划断”的态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之前的恐慌变成忧虑,不是担心“新老划断”后IPO重启带来的冲击,而是忧虑新股发行暂停导致中国股市被边缘化的争议之声不断泛起。
2004年,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改善国内股市的上市结构,管理层曾努力推动大型优质企业在国内上市,争取交通银行和神华能源等实行A+H发行上市,但由于国内股市对大盘股扩容恐慌的市场环境最终搁浅,最后交通银行和神华能源取消国内上市计划赴港单独上市,国内首家股份制改革上市的国有银行――建设银行也以全流通发行方式赴港单独上市。
一石激起千层浪,建行上市后“国有银行贱卖论”不绝于耳,同时对于国内投资者不能分享全体国民默默奉献几十年的国有银行的投资收益的愤懑声也此起彼伏。随之而起新的质疑声让国内监管者承受着无奈的压力:代表中国经济高增长成果的优质大型国企的投资收益与国内资本市场和国内投资者无缘;在国外其他交易所纷纷在国内争夺优质上市资源的同时,国内监管者以控制新股发行节奏来降低扩容压力及为股改不惜停止IPO。面对这些压力,监管者在股改取得预期成果后恐怕要进行反思调整新股发行的监管思路了。
05年中国股市的市场化改革给管理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国内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股改对价和上市公司业绩增速下滑的博弈打乱了基金原有的估值体系和投资策略,基金像头大笨象在市场中迷失了方向,“羊群效应”下对周期性蓝筹股集体抛售后徒有哀叹,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数,陷入了手握重金无股可买的窘境,相互之间在机构博弈中像个大散户一样玩着博傻游戏,此时,基金们对新的优质大盘股上市表现出的只有艳羡和渴望。
2006年恢复新股发行只是时间问题,新股发行制度在新《证券法》的护航下也将发生变革,新股发行上市、管理权将由证监会转给交易所,两个交易所正在积极修改新股发行规则,新的规则有望在农历新年之后推出,发行方式上将有较大变化,其中向机构投资者提高配售比例或定向发行成为可能,有利于消化大盘股的发行压力。
2006年将迎来全流通的市场环境,新股发行时价格发现功能将得到强化,新股的估值将趋于合理并有望成为市场新的价值标杆,其对市场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另外,国资委将06年定为“国企整体上市年”,但选择何地上市没有标准视市场而定,如何争取大量的优质上市资源留在国内,需要两个交易所和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努力和配合。
斗转星移,综合上面的各种分析,我们认为,06年“新老划断”后对市场存量存在较大得冲击,尤其是边缘化得绩差股遭受的冲击更大,而新股带来的更大程度上是机会而不是风险,新股将会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新的奶酪,特别是大型优质国企蓝筹股和中小板IPO中的优质创新型企业给市场带来的机会尤为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