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 悦
国的房地产,几乎成了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老百姓为贷款买房闹心,开发商为买地卖房闹心,政府为稳定房地产市场闹心。近几年,政府推出新政最多的行业,就属房地产了。政策变化之快,用朝令夕改来形容也不为过。闹来闹去,结果呢?开发商有赚钱的,有赔钱的,但无论是赚的还是赔的,都在抱怨。再看消费者,买了房的,没买房的,买不起房的,恐怕也没有几个不抱怨的。再说为房地产注入资金的商业银行,其日子也不好过。面对房地产大佬,银行放贷不是,不放贷也不是,心里七上八下,拿不准他们到底是成事的萧何,还是败事的萧何。中国的房地产何以至此? 回望2008,一年未尽,房地产业已是几起几落。年初,政府为挤压房地产泡沫,紧缩银根,引来房地产市场又一轮明争暗斗。一晃数月,商品房销量一路走低,老百姓以为市场发挥作用的时候到了,房价该跌了。果然,金秋十月,部分地产商或明或暗地有了降价举动。就在这时,政府突然又出手救房市,说是要让老百姓买得起房。然而,不知是老百姓口袋里是真的没钱了,还是对政府的救市态度有想法,大家就是抱定了一条原则:任你说破了嘴,反正我是打死也不买。可怜房地产商,眼见“金九银十”一片惨淡,年底这一票儿也未必能捞得着。商品房交易量一个劲儿地萎缩,怨不得老百姓。在许多城市,现在只是房价的增长比例下降了,而真实的房价,对老百姓来说,还是难以承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关部门出台的房地产新政,要想立竿见影,很难。中国的房地产,真的就不能实现双赢或多赢吗?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保民生大政。这一大政方针的提出,给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定了一个好调子,是政府递到他们手里的一把金钥匙。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不能只体现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上,更应该体现在民生上。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富了,近几年来,国家财政的增速更是一路跑过了 GDP的增速。但老百姓手里到底有多少钱?他们到底能买得起多贵的房子?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推出的房地产新政才有根基,也才切实可行,而不至于沦为一纸空文。 说到房地产新政,各地可谓高招迭出。某地方政府出台的挽救房市政策,甚至和员工转正,和中考分数挂上了钩——若买房,一切皆有优待。 中国老百姓的钱袋真能撑得住那节节攀升的、虚高的房价吗?反思美国次贷危机,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利诱之下,老百姓倾其所有、透支未来,沦为了“房奴”。如此一来,国家拉动内需的愿望,恐怕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了。到头来,房地产行业未必能起死回生,银行的信贷风险却增加了。 中国的房地产出路在哪里?中国百姓如何才能居者有其屋?翘首企盼中,10月22日,财政部又推出救市新政——在大框架下,给地方政府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业内人士兴奋地分析:不久将有更多有利于房地产发展的政策出台。果真会这样吗? 房地产业的春天有赖于符合民意,符合国情的科学决策。说到底,政府助推房市,应该是在消费者认同、市场认同的基础上,让这个行业朝着利民利国而非利己利私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新政才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政策,才能活跃市场,提高交易量,消费者才有消费信心。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目标也才能真正达到。 中国的房地产问题,若要从根本上解决,不是看开发商的心情,也不是看银行家的眼色,而是要看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所谓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老百姓富裕了,房价高低也就不是问题了,交易量也就有了。藏富于民,这才是民生大政应该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