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信用工程是农信社摆脱困境的生死之路,但现在正在失去起步阶段的红火和顺畅,小额农贷的质量正在令人担忧,信用工程会否成为下一个烫手的山芋?
从2002年起,全国农信社发放小额农贷进展迅猛,经过几年的努力,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资金紧缺状况,促进了"三农发展",但在目前的小额农贷资金回笼过程中,许多农信社却感到困难重重,切身体会到小额农贷存在的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信用工程都呈星火燎原之势,普及推广速度太快,特别是政府部门热情太高,镇村干部甚至将其当作新一轮大投放的前奏,并没有真心实意地考虑贷款风险;二是对信用户的评定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乡镇信用社的信贷员人数少素质差,短期内要对数千户的农户评定信用等级,只有主要依靠金融知识贫乏的村组干部,人情风和随意性大,很难防范道德风险;三是80%的农户从来未在信用社贷过款,不存在任何信用记录,仅靠村干部的座谈和"口评"而定信用等级,评为信用户牵强而缺乏依据;四是对信用户的贷款用途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很难避免贷款交税费或贷款吃饭,镇村干部在收不齐提留摊派时必定会诱导或迫使农户这样做;五是对农户的家庭资产负债情况不能准确把握,不仅家庭收入靠村组干部大略估算,原有债务情况更是无从知晓,不能因人而异测算其还贷能力,对一些分困信用户的贷款最终将变成扶贫赞助;六是各地信用社没有制定扶持信用户的资金组织和贷款投放管理办法,众多的信用户因农时相同而在贷款上具有季节性和趋同性,信用社在农忙时集中投放,缺少风险防范措施,在目前的集中清收阶段,又缺少足够的人手;七是把信用户当作"活期存折"的宣传太偏颇,会产生消极误导作用;八是目前评定信用户的标准太宽,比例太高,一般都在75%以上,信用社为提高创建比例而饥不择食、滥竽充数,使信用户在乡村遍地开花,有的湾里几乎家家都是信用户,都在赶时髦。发展信用工程的试点阶段太短促,没有在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示范效应后再加快发展步伐,有可能会造成大批人集体失信后法不责众的负效应;九是缺乏系统规范的《小额农贷风险管理办法》,没有对具体操作、日常管理、双方权责、信用等级监管及变更、失信惩罚、资金的组织和投放办法、风险防范、评信指标体系、配套措施、法律责任等作出具体规定,因而难以确保小额农贷的发放工作稳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