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随着四大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县域经济严重失血,特别是不发达地区,资金大量外流,使县域经济雪上加霜,金融运行过程中的信贷抑制问题十分突出,进一步拉开了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县域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逐步削弱,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据对某县的情况调查,该县金融部门近两年相应加大了投入力度,灵活运用多种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加大有效投入,做了大量务实性工作。至十月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60139万元,比年初增加25486万元,增幅为18.9%,各项贷款余额为116695万元,比年初净增7672万元,增幅为7%。事实表明,稳键的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存贷款增长比例失衡,存款持续强劲增长,贷款增长缓慢,贷款有些年度甚至为负增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增长乏力;二是新兴信贷品种如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等业务发展迟缓,全部余额只有2200万元,只占总贷款的1.9%,远不能满足群众对该项贷款业务的需求;三是新增信贷主要投向农业及基础设施行业,在县域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中小企业贷款受到冷落,今年前十个月该县农业贷款比年初增加5351万元,而工业贷款比年初减少1337万元,使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更加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一、影响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的制约因素
1、巨额的不良资产存量使金融缺乏持续支持经济的实力。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普遍不高,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不仅沉淀了大量资金,也致使金融机构亏损严重。如此大的资金被占用,必然使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缺乏持续的潜力。客观地讲,近年来多方狠抓降比工作还是取得了一些实效,不良贷款绝对额在大幅下降,但由于长期以来弄虚作假,贷款展期,贷新还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原来不良资产比例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贷款质量。而产生不良贷款的制度因素与经营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原有贷款存量可能进一步恶化,新增贷款的质量仍然没有保障。各县域金融机构很难放开手脚拓展信贷营销,很大程度上使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
2、现行金融体制对县域经济重视不够。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体制在客观上造成了新的信贷集中倾向,对县域经济存在岐视和偏见,认为投入产出比例不高,近几年来接二连三地撤并机构、收缩业务、裁减人员,许多支行整体退出县级金融市场。同时,出台一些对县域经济带有明显的岐视倾向的信贷制度。更为严重的是,农村仅有的资金还通过商业银行上划资金、邮政储蓄等渠道,陆续被抽走,使县域经济不但得不到支持,还成为了发达地区的资金蓄水池,信贷资金不断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小县市流向大城市,出现抽瘦补肥、分贫济富现象,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3、县级金融机构缺乏经营自主权影响了对地方的支持力度。一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实施授权授信制,上收了县市支行的信贷审批权。目前县支行除10万元以下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个人小额贷款有审批权外,其他贷款几乎无权审批,县支行实际上退化为贷款调查和吸储机构,对支持县域经济有心无力;二是不恰当二级审批制度,严重损害县支行经营自主权。二级审批制度虽然有利于上级行加强对信贷风险控制,也造成一些弊端,严重剥夺了下级行经营自主权。贷款一律要报经分行审批,他们对基层情况以及贷款户均不了解,又无相应激励处罚机制,对基层提报的贷款项目缺乏深入的了解,凭印象决策,失误率颇高,把不少黄金客户拒之门外。
4、县域经济遭遇了信用瓶颈制约。信用问题是多年来银企矛盾的焦点,由于逃债风长期盛行,使银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银企之间的矛盾已相当尖锐,这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信用环境的恶化不仅造成了企业信用等级下降,也导致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和金融机构信贷权限的丧失,严重挫伤了银行支持企业改制、增加信贷投放的能力和积极性。并且,金融机构在依法维护金融债权过程中,还面临着司法机关诉讼过程收费过高,受偿率低和执行率低,银行抵贷资产拍卖变现难等等困扰,使银行的信用风险成本居高不下,金融不敢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有效投入,以致破坏银行对地方经济的造血功能,从而导致整个县域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5、严厉的责任追究使县域金融支持经济缺乏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加大了信贷责任追究力度,对所有新增贷款要求“百分之百收息率”“百分之百按期收回”,不论任何原因造成贷款逾期,经办人员就停职、下岗收贷,给基层行信贷人员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又没有与之匹配的奖励措施,出现产多产少一个样、对上级不负责任的倾向,使县域金融信贷管理人员惰性增强,从而缺乏对当地微观经济、金融形势的认真、细致调查分析和努力开拓新业务和市场的主观能动性。各金融机构纷纷把有限的资金争相投入仅有的少数优质客户,使县域金融信贷业务日趋集中和萎缩。由于严厉的责任追究制,损伤了县域金融信贷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从而出现惧贷惜贷现象,无疑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大的阻碍作用二、加大扶持地方经济力度是金融机构的应尽职责
解决县域经济的信贷抑制问题是我们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地方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金融业才能获得良性的同步繁荣,实现经济金融双活,具体而言,目前县级金融业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增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1、进一步传导好国家的宏观货币政策。从人民银行层面来说,作为货币政策措施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者,较为现实的选择一是加大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二是通过“窗口指导”不断督促商业银行加大向县域经济发放贷款的力度,考核国有商业银行的增贷比例,三是比照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操作模式增加中小企业再贷款,四是适当调整县域经济中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范围,要求设在城区的农村信用社机构主要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主,发挥支持农村经济的主力军作用。
2、加快不良贷款降比进程。因种种历史原因,巨额的不良资产存量严重威胁着金融安全,使银行的资金周转已难以为继,该县目前的不良贷款余额较大,银行资金捉襟见衬,不能自求平衡,有的行甚至只能高息占用上级资金和拆借资金来维持运转,长期超负荷经营,不仅因流动性风险可能引发支付危机,更使银行没有新增贷款的能力,这将使其在长时期内难以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大快不良贷款的降比进程,人民银行应加大监管考核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和落实一户一策的降比措施,按照"锁定基数、同步监测、双线考核、预警通报"的方式,按月对金融机构降低不良贷款情况实施量化考核,做好对不良贷款监管台帐的登记、监测和管理,争取有效地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使金融机构有充裕的资金实力来发放贷款,促进地方经济良性循环。3、进一步改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贯彻落实国家货币政策的主体,应该辩证地分析和判断各地的经济现状和差异,在统一市场下划分出若干细分市场,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指导各地实施,不能搞"一刀切" 要合理定位县域经济的信贷营销战略,正确对待县域企业的融资需求,增强县级分支机构服务县域经济的信贷动力与效率。金融机构应明确自身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增强服务经济意识,适当下放贷款权限,从长远、全局的角度认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合理确定信贷投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有效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4、扩大基层行的经营自主权。商业银行在推行“双大”战略的同时,应完善内部授权授信及比例管理制度,不能忽视对县级的信贷投入,适度下放信贷权限给县级商业银行,实行信贷权限的分层次管理,按照有利于业务发展的原则,根据基层行经营管理水平、当地的经济和信用状况,适当放宽信贷审批权限,以增强分支机构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要根据基层行的管理水平,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特点和客户申请的金额和笔数,灵活掌握及时调整基层行的贷款授权及比例限额。允许通过盘活存量及多组织存款适当增发贷款。特别是对基层借差行,既要适当缩小借差,又不能因不合理限制而减少对经济的投入力度。 5、全面促进社会信用环境根本好转。我们要抓住信用环境专项整治的契机,多策并举,大力净化社会信用秩序,在全社会大力开展诚信教育,通过评定信用县市、信用乡镇和信用户等多种形式,弘扬诚信美德,从思想上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通过依法维权入手,加大对逃、废赖债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制度上确保良好信用秩序的建立。当前,我们要大力争取政府对整顿信用环境的支持和配合,一是要规范企业改制行为,维护金融债权。对已完成改制但未落实金融债权的,要督促各主管部门坚决予以限期纠正。对企业新的改制行为,必须明确由债权银行全面参与。二是协调建立银法联系会议制度,加大对金融债权拆讼和执行力度。三是协调解决贷款抵押担保过程中的手续繁、收费高等问题,减少环节,降低费用,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重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大金融业的安全保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6、建立新型的信贷激励机制。过于严格的信贷管理,过分追求贷款零风险,违背了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它直接抑制了县级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及地方经济增长。当务之急是要破除不切实际的贷款“零风险”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既要考核存量和新增贷款中的不良贷款比例,也要考核活化的不良贷款比例和创造优质贷款比例,并制定合理的奖惩办法。纠正目前只罚不奖、重罚轻奖的信贷考核办法,通过利益驱动强化贷款责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结合,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盘活,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动力。
(写于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