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明
“现在谁还敢提创新啊?美国的金融危机还不是创新闹的?” 一家公司再拒绝参加我们的“2008创新企业评选”时这样答复。 在2008年,“萧条”、“低迷”、“发展放缓”这些灰暗的词汇慢慢占据了财经媒体的版面,一两年前曾经被商业人士言必称的“创新”、“激情”,则随着次贷危机和资产泡沫的不断恶化而逐渐与“缺乏管制”和“非理性狂热”打上了等号。记得多年前看过一本投资的书,里面有个比喻非常形象——交易市场里只有3种人,一种是牛,一种是熊,一种是羊。牛一直买,熊一直卖,羊则是随着大流一会儿买一会儿卖。最后,牛和熊都能挣到钱,只有羊注定要亏。 “牛”和“羊”是中国资本市场一直不缺乏的,现在又开始融资融券试点,单边市场即将结束,我们也会有自己的“熊”。但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在此,而是说明了在动荡市场中,对自己信念的坚持非常重要。 这个时候,手边恰好有本写苹果CEO乔布斯的书,出版社找到我希望我写一个推荐序。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打动了我:“乔布斯有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特点——专注(obsessive)、自我陶醉与完美主义,并将这些特点转化成了自己事业的标志。”苹果和乔布斯的起落故事都已经人所共知,但是在这些故事的背后,说白了就是乔布斯对自己信念的坚定。 当下股市低迷之时,经常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标题——“巴菲特也没有跑赢大市”、“赵丹阳也被套了!”、“巴菲特的泳裤还在吗?”(暗指巴菲特那句名言——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细想一下这些文章的来由,无非是为了安慰一下公众的心理——精明如巴菲特、赵丹阳也没能逃过这一轮熊市,我亏些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文章中免不了对巴菲特所秉承的“价值投资”理念说长道短,对于巴菲特所持股票市值的下跌颇有些幸灾乐祸。 年过80的巴菲特经历过世界大战,经历过至少四次以上的经济危机、两次石油危机,经历过2000年股票从每股大约8万美元跌去一半。不像中国那些一边标榜自己的社会责任,一边却向牛奶里加三聚氰胺的企业家,他在给股东的信里谦逊地承认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先知,承认自己对新经济缺乏了解,承认自己在本次危机中没有及时退出通用再保险公司,以至于给股东带来损失,但是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投资理念。 正是这种平和坚定的心态,使他成为世界首富,使现在他的每一笔投资都成为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强心剂,使他在84岁的高龄仍然获得奥巴马的美国财长提名。 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形势非常严峻的阶段,各大主要央行统一的降息行动,并没有挽回市场向下的趋势,各国股市和原油期货价格还是齐齐地滑落。各国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正在囤积现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家庭难以获得日常需要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会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自己认为最正确、最坚信的方向上(例如英特尔的董事长贝瑞特向新一届总统建议,美国要走出经济低谷,还是要加大对教育和研发的投入,这正是英特尔一贯的主张)。所以在这个泡沫散尽的时代,媒体和公众都更容易看清楚企业和企业家的本质和真正的信念。 很多人开始拿1929年的大萧条和现在相比,但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和80年前的差异性实在太大,这不仅是说危机的全球化影响和全球化应对,更大的差异在于现代通信技术带来的信息传播的范围、速度和持续性的巨大变化。 这种传播上的巨变,可以把消息先于变化本身迅速传播到世界的任何地方,而互联网和电视则能够比报纸和杂志更持续地把这些信息放大成膨胀的信心或者沉重的打击。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史怀哲说,对任何国家、企业、个人而言,信心是最重要的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现代通信环境下的市场经济,就是典型的信心经济。而信心的树立和扭转,基础就是最简单的对这个世界的观点和信念。 所以在这个时候,企业家们和公众都应该问自己3个问题: 1.事情是否真的如听到的那样可怕? 2.我坚信的是什么? 3.我应该坚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