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地区村庄规划现状调查
秦亦夫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三农问题做出了重要决策,其中也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提了出来。 最近笔者走访了陕西省关中地区的部分乡村,深切地感受到了由于长期忽视村庄规划,而造成的人居环境恶化,给农民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困难。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搞好村庄规划,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极其重要的一个课题。 村庄规划“不容忽视” 秋雨过后,农民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令人扼腕叹息:一是街巷狭窄,不仅物资运输极其困难,而且人畜出行也非常不便,即使是雨后五、六天,许多年龄较大的村民也无法出行;二是人畜共处,饲养的牛羊等都与人局促在一个小院落,卫生状况较差,养殖业的发展因此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三是邻里间因相互争占堆放粪肥等物品的场地而经常引发争斗,影响社会和谐;四是新建村民住宅沿道路铺展,对今后改造扩展造成新的困难,势必增加发展的成本。 这些问题,是长期忽视农村地区村庄规划工作带来的必然结果。由于复杂的社会根源,新中国建立前,陕西大部分村庄都形成了由高大围墙环绕的堡垒式建设格局,一个种姓聚居在一个堡垒之中。各家比邻而居,自然形成街巷,作为出入通道。由于堡垒内部场地较小,加之生产方式是人力辅以部分畜力,使用简单的农业机具和运输工具,所留的街巷普遍比较狭窄,大部分地方只有三到四米宽。 解放后、直至人民公社化期间,虽然拆除了围墙,但原已形成的街巷格局没有被改变;由于生产方式依然是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并且大力倡导公有制,以割资本主义尾巴等名义排斥限制农民个人的养殖活动,牲畜由生产队集体拥有、集中饲养,农民只喂养少量家禽和生猪,原来的村庄格局也就没有表现出太多不便之处,因而,村庄规划也就没有显现出特别的必要性。 人居环境落后引发诸多农村矛盾 在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前,绝大多数农民都是多子女家庭,那时出生的人口已陆续进入婚育期,需要分立门户。由于没有进行过村庄规划,并且在管理上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县乡政府只管批给村民宅基地指标,但建在哪里,则由当时的生产队长和现在的村民组长指定。开始是在原来村庄内见缝插针安排,后来是沿着原有的街巷格局向外延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村庄成倍扩大,街巷狭窄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增收的需要,养殖业迅速发展,但农民却只能在自己宅基地内开展养殖活动,人畜共处、人畜争地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党的惠农政策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迅速增加,家里变得更加拥挤,粪肥和一些物料便只好堆放在街巷,邻里矛盾因之而起。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雨雪天排水的需要,村民新建住宅总希望比左邻右舍高出一些,此类种种矛盾,常常引发村民间纠纷甚至争斗,影响社会和谐,增加了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行“村村通工程”,政府为农村修建了道路,村庄外部的交通状况有了改善。为了生产生活的便利,村民新建住宅开始向乡村道路,甚至省道、国道旁集中,沿着道路铺展开来。这既给人身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也严重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村庄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我国国情分析,城镇化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时期内仍将有大量人口居住在农村。目前在城市打工的年龄偏大的农民生活基础在农村,已在农村娶妻生子,赡养的老人也在农村,收入也不能使一家人在城镇生活下去,绝大多数以后仍将回到农村。比较年轻的打工者由于受收入水平限制和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许多人最终也将回流农村。 在小城镇就近务工、经商的农民,为节约生活成本,绝大多数会采用城乡“两栖”方式,仍居住在农村。然而,由于资金不足,目前建成的乡村道路还十分狭窄,大多仅有三、四米宽;一些较早时期所建的国道、省道也比较狭窄,今后必然都面临着进一步扩展的要求。目前,村民新建住宅基本都以两层楼房为主要形式,并且正在用较为牢固的砖混结构取代以前的土木结构,如果不及时进行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布局,将给今后的道路扩展造成新的困难,加大改造成本。还有可能带来类似于目前城市改造中遇到的强制拆迁等矛盾。 因此,搞好村庄规划,不仅是化解目前已经十分突出的通行不便、人畜共处、邻里争斗、影响公路通行能力等矛盾的需要,而且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村庄规划应为养殖业预留出发展空间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且还在增长中的大国,进一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就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情况看,发展养殖业仍是一个重要的选择。随着今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还会进一步增长,对养殖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经验证明,农村的养殖业在我国畜牧业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由于我国牧区普遍处于高原地带、边远地区,草场植被差,承载能力极其有限,生产能力受到制约;因运输距离遥远而增加的成本,也使其难以发展,绝大部分肉奶并不是牧区生产的,而是农区生产的。通过村庄规划工作为农民预留出发展养殖业的空间,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养殖业的发展对种植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地膜,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增加、有机成分减少、质量下降,不仅进一步增产面临困难,还导致农作物的有害物质含量高,影响品质,市场竞争能力弱。养殖业产生的粪肥能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对比发现,养殖户与非养殖户单位面积的化肥用量约减少40%左右,而产量却多出20%左右。这一少一多,种粮的利润每亩地便增加了200多元。养殖业还能够使农作物的秸秆得到有效利用,既增加养殖收入,也节省了处理秸秆的费用,减少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对养殖业产生的粪肥再深度利用,如生产沼气,还能够为农民提供生活生产燃料,既能改善农民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也能减少传统能源消耗,一举多得。而这需要通过科学规划来促进实现。 搞好村庄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给养殖业创造必要的条件,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部署,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像重视城市规划一样重视村庄规划,将其列入县、乡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