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节:三国猎头◎人才篇(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25442520626.jpeg)
系列专题:《1800年经典商话:非常三国》
1. 网罗人才: 事业是一场人才争夺战 所谓网罗,其实是人才之间的互相吸引,因为一厢情愿的网罗是不可能得到人才的,即使得到了,也无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更不是单向的关系,从本质上必须是双向互动的。至于网罗者与被网罗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建立,不过是顺应传统的所谓的默许人际规则。 曹操在取得冀州后,或许是惺惺相惜,亲自前往袁绍墓拜祭。在袁绍墓前,他给随从官员上起了形势教育课。曹操回忆起他与袁绍起兵抗董卓时有过的一次有意思的对话。当时,袁绍问他:"如果大事不成功,那能据守什么地方?"曹操反问道:"先生意下是什么呢?"袁绍说:"我南边靠着黄河,北边有燕山,还有蒙古沙漠,如果南下就可以一争天下,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成功呢?"曹操则说:"我的方法是调动天下之人才,根据天道管理他们,这样就无所不能。"这里表现出曹操与袁绍的一个根本性的差异: 袁绍崇尚武力,而曹操相信智力,袁绍只相信自己,曹操则依靠人才。 后来的事实证明,袁绍和曹操都将这些理念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袁绍占据了冀州,兼有冀、幽、并、青之地,地之广,地势之险要,城池之坚固,非同时代的诸侯所能比拟,但袁绍刚愎自用,不善于网罗人才、使用人才,文如荀彧、郭嘉,武若张郃、高览等都先附而后离去,重臣如沮授、田丰等有谋而不用,或削其职权,或监而杀之,结果是"据险固之地但不能用谋臣之言,拥百万之众却不能使良将将之"。相反,曹操却罗致天下人才,权力日盛,常以周公自比,决心效仿周公虚心纳士,从袁绍手中网罗荀彧、郭嘉、张郃、高览,从刘表手中网罗蒯越、文聘等人。结果是袁绍败亡,曹魏君临天下。 在魏、蜀、吴三方中,曹魏一方的人才最盛,而且有源源不断的态势。曹操一方的人才储备,甚至为后来魏晋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这一段历史,堪称一场长期的人才消耗战,而曹操的力量在整场消耗战中一直是最强大的,所以能够在这场竞赛中做到了"最大、最强、最久"。 也许正是看中了魏国这一特点,毛泽东多次开玩笑地自比为"曹营",即最终代表大多数人的最强大的一方阵营。正是这种英雄惺惺相惜的缘故,这位伟大的开国元勋也非常欣赏曹操的领袖气质。 曹操之所以能网罗到超级人才郭嘉,说到底也是郭嘉首先看准了曹操的价值。曹操始终以惟才是举、知人善任著称于世。曹操在兖州时,便招贤纳士,文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玠等,武有于禁、典韦等。这些文武人才一直追随曹操,成为曹操南征北战的功臣。无论是武将还是谋士,只要为曹操效力,总能得到物质、荣誉、地位等方面的奖励。如曹操与张绣大战时,典韦为了掩护曹操,死拒寨门,最后死于乱军中。曹操亲自为他祭奠,痛哭着对诸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回到许都,又立祀祭奠典韦,封其子典满为中郎,收养在府。事隔一年,行军途中,经过典韦死难之地,曹操忽然在马上放声大哭,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亡魂,亲自拈香哭拜,三军无不感叹。毛宗岗评道:"哭一既死之典韦,而凡未死之典韦,无不感激"。曹操如此重情重义,谋臣武将怎能不肝脑涂地,以死相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