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1800年经典商话:非常三国》
从整个过程看,与其说曹操做了错误的战略决策,不如说是他在事先就没有一个果断的战略决策,把目标界限划清楚,而是跟着战局走,结果被自己的贪心拖上了一条错误的船,最后不得不选择对自己并不是最优策略的大决战。 刘、孙两方则在非常严峻的第一时间预见到战略后果,果断主动地利用了联合对抗的战略决策资源。而曹操则是缺乏有效地控制战略性后果的进程步骤,使一系列行动干扰了主要的战略目标,成为使用战略决策资源失败的承担者。 李嘉诚的发达首先是在香港地产业,他有超人的洞察力,能够慧眼识机会,并能适时果断地抓住机会。同时他拥有超人的经营魄力,敢在关键时刻实施大动作。李嘉诚过人的胆识和魄力体现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当时,大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搞得香港人心浮动,投资骤减,房地产价格暴跌。于是,一些商人纷纷抛售地皮,以防万一。此时的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把几乎全部资产转入地产业,光买不卖。在别人眼中,他简直是疯了。而李嘉诚却很笃定:"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怕就干脆别干。"可以说,这么一干,李嘉诚的地产事业进入第二个高潮时期。 与之相比,当时一些目光短浅的商人,却日夜担心大陆会不会以武力收回香港。于是,纷纷贱价出售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工厂、商号、酒楼、住宅等,携款迁居国外。李嘉诚却始终持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观点,认为大陆的动乱只是暂时的现象,中国也决不会对港英当局动武。李嘉诚公开宣称:"你们大拍卖!我来大收买!"于是,他廉价的一座接一座地买进大楼,还趁建筑材料疲软之时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 摩根·斯坦利是印度最大的投资银行,摩根断定一些新兴市场将产生高利润,所以他们提出一项旨在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计划。摩根·斯坦利主席理查顿·费舍尔认为,高增长率创造财富。他们认为,"最大的冒险行动就是不去投资。"摩根·斯坦利的客户和竞争对手承认,他们是最早进入新兴市场的公司,胆量最大,经营范围也最广。 但是,由于政治不稳定和市场改革困难重重,摩根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许多外国金融市场落后于美国几十年,缺少法律保障,缺少会计制度和结算机制,甚至充满了欺诈和腐败。这意味着,费舍尔正在进行一次具有很大风险的赌博,因为新兴市场非常复杂而脆弱。1995年,当新兴市场共同基金下跌了50%之时,公司在动荡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对摩根·斯坦利来说,最大的风险是损害其显赫的声誉。1994年,摩根为了扩大知名度,发起了印度第一家互助基金。1995年孟买指数下跌了20.8%,基金下跌了28.2%。导致摩根·斯坦利在印度的形象黯然失色。哈佛商学院教授指出:"新兴市场的名牌意识很强。一旦失掉好名声,摩恨·斯坦利就会陷入困境。"为了赢得未来,摩根公司长期忍受着较低的收益。经过了十几年的坚持,摩根·斯坦利在全球下的赌注终于得以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