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源
视死如归看灾难 举国悲恸的灾难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最近,我再次去到地震灾区,参加了一户山里人家的丧礼。这户人家的老父亲,因为年事已高,得癌症之后已经挺了很久时间,地震当中腿部受了点伤,并无大碍,最近终于因病上路了,算是寿终正寝。住在各地的亲戚朋友来了很多人,大家齐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很开心快活的样子,他们称这是喜丧。 这就是山里人的心态,他们内心其实很平和,没有什么太重的生命的压力。对于人的生老病死,看得更加释然。相比之下,城里人把死亡看得太重,似乎更怕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谁不会走,只是多活几年而已,以更释然的心态面对死亡是不是能令生命更加自在?当然,灾难来临时带给人的巨大恐惧和创伤,很可能给幸存者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以及难以抹去的悲苍记忆,毕竟这是非正常状态的生命挣扎。但是话说回来,随着时间流逝,多数灾区民众的脸上,已经恢复了往昔的欢欣,日子照样可以过得很开心。 从另一个角度看,山里人平时的生活极其枯燥,如果叫我们去过那种生活,可能都不愿意。但突然因为发生了一件事情,生活突然间“新鲜”起来,什么电视采访、成千上万部队官兵救援、大批飞机的来回轰鸣、来自全国人力和物资的支援、来自政府多方面的关护------而在平常的日子里,怎么可能“享有”这等待遇。尽管谁都不想以如此残酷的代价换取这种所谓的“新鲜感”,但是性情达观幽默的灾区民众,却总能找到让生命化解悲痛,重获欢喜的理由。这股生命的能量,或许就来自视死如归的平和心境吧。 人本来就很渺小 地震当时我刚刚从家里出来,开车赶往公司,突然感觉刹车好像出了点问题,就在那十几秒钟之间,无数生命消失了。后来听很多人表达这样的观点,说地震以后才感觉到我们人类多么渺小。这句话我不敢苟同,其实人本来就很渺小,不是因为地震了,人就渺小了,没有地震之前人类就很伟大吗?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媒体在这方面的倾向似乎也无可厚非。一方面现实让人感觉到生命的确很脆弱很渺小;另一方面,希望唤起灾区民众重生的力量,虽然生命很渺小,但是生命力可以很强大,同时也让灾区以外的民众能够强烈感受到这股力量的存在。 因此,人类固然很渺小,但是依然拥有自我救赎的力量,只要发挥出生命能量,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可以得到自我救赎。这是基于一种求生的本能欲望,就像被压在废墟之下,你想活下来,除了求生别无选择。 救人只是出于本能 地震发生后的三天内,我们便组织了40名员工来到灾难现场。毕竟当时进入灾区的救援人员和志愿者还非常有限,成千上万倒塌的房屋中,有很多人还得不到救援。我们就尽可能去到偏僻之地寻找生还者。当我们第一天来到汉旺镇汉旺中学附近的一片废墟时,这里异常安静,看不见救援者。我们开始只是用自备的铲子等工具在废墟上挖掘,但很快发现这种方式太过原始,效率很低。后来想尽办法调来当地的一些铲车和两三吨的大吊车,才有所帮助。 人在完全不休息不睡觉的情况下,体力只能坚持两个晚上,到第三天的时候,整个人已经极度疲惫,加上天不停地下着雨,救援工作举步维艰。 我终于躺倒在地,除了同行的救助者,陪着我躺在地上的人很多被埋在废墟里面,或许有的还活着;而大批遇难的尸体就堆放在附近,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的味道。异常的压抑令我实在无法入睡,我感觉有很多灵魂飘荡在周围,满天都是,无法散去。我被这些灵魂所包围,几乎要窒息,虽然庆幸自己还活着,但是清楚意识到,随时来一场强余震,自己就可能成为他们中间的一个。 虽然当时体力已经耗到了极限,但好在思想还能流淌。那天夜里我抽了两根雪茄。抽雪茄早已成为我在任何情境之下的生存方式,而在当时,也成为我与周遭无数灵魂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至于为什么跑来救助灾民,其实并非出于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和情怀,也没有受到任何口号的召唤,只是基于一种本能的同情心,大概在我的DNA中,还有着救赎之意吧。 生命是随时随地的冒险旅程 坦白说,如此巨大的生命浩劫,可能人一生甚至几世几生都很难碰到一次,但是却不幸被我们遇到。因此有人问我,是否对生命的看法有了根本改变?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和判断? 其实并没有什么根本改变,对我而言,生命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开始的冒险旅程,这次去救助灾民,只不过是更大的一次冒险。而我经常一个人开着车去沙漠或是去西藏,每一次的出行都可能再也回不来。但无论怎样热爱冒险,生之眷恋,依然深藏于心,因为每次出行,都会“不自觉地”带足应对环境变化的种种装备,一次次出行,终究还是为了一次次回返家园。 (作者:泰来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