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世界经济危机和应对措施:崩溃已经来临》
消费经济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像美国这样热衷消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都直接流向了消费领域。美国社会乐于向他人彰显自己的物质富裕,而它在美国社会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关于这一点,法国历史学家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和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托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分别在他们的著作《论美国的民主》(1835)和《有闲阶级论》(1899)中有所描述。几十年以来,美国给人们的印象一直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购物街,大型的购物中心以及夺人眼球的广告。美国这种消费文化的代表有老一代的麦当劳、迪斯尼、可口可乐和新一代的赛百味、iPod和星巴克。

与高消费率对应的自然就是低储蓄率。2000~2003年,美国居民的平均储蓄率为其可支配收入(即上缴完税费后的实得收入)的7%。到了2004年,这个数字降至1%。在国际上看,美国的储蓄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2005年,美国居民户的储蓄率甚至出现了负值。为了进行比较,我再列举两个其他国家的数字:2004年,德国和日本的储蓄率分别为10.9%和7.4%。 印度和中国的情况非常有意思。2006年,印度和中国的平均人均收入分别为650美元和730美元。按照常理,这两个国家的居民储蓄应该相对较少,因为他们首先必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印度居民和中国居民的平均储蓄率(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分别达到了24.3%和25.5%--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都非常高。 过度的消费在什么时候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损害呢?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而且大多数经济学家也不会这样问,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在国民经济总核算中,消费和投资并没有区别,两者都是"收入"。任何一块钱,美元也好欧元也好,如果花出去,那么对于它的接受者来说就是一笔收入。如果要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我们就需要对国家以及个人支出进行核算并把外贸因素也考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