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世界经济危机和应对措施:崩溃已经来临》
通货紧缩的回归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从2004年开始,中国生产的汽车数量一直多于德国。中国的钢产量是美国的2倍,俄罗斯的3倍,德国的4倍。无论是在哪一个西方国家的超市里,绝大部分的家居用品、玩具和纺织品都产自中国。 以前,来到中国的都是一些大企业。而今天,许多中型企业,比如总部设在维腾(Witten)的电子生产商威文(Wickmann)以及来自邵尔兰特(Sauerland)的卫浴公司高仪(Grohe)为了能够在价格竞争中生存也必须来到中国这个市场。 在全球化世界里,生产要素劳动力将成为一种商品,而中国和印度则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中国工厂的高效给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类型的商品都带来了价格上的压力。西方工业国家的企业已经不能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按照成本来确定商品的价格了。他们首先要问自己:"能承受什么样的价格?"然后再按照价格去生产商品。10多年以来,国际大型汽车制造商对其供应商的要求是每年将成本减少3%~5%。沃尔玛连锁超市则用"一直都是低价,一直如此"这样的口号来吸引消费者。 亚洲对市场经济的解放,是通过较低的物流成本以及信息技术而实现的。全球联网让一个几乎已经绝迹的经济现象重新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通货紧缩。10多年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结构性通缩的状态中,而且一直都还没有适应这样的状况。

2003年,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对当时事态的判断是:我们迎来了一次不受欢迎的通货膨胀率的实质性下跌。不久之后,他又发表了评论,认为虽然发生通缩的几率不大,但是它带来的后果将是实质性的,而且非常负面。在1870~1914年全球化的最后一个阶段也发生了一次长时间的通货紧缩。在这段时间里,也产生了许多全球化的大赢家和失败者。人们基本已经适应了商品价格一年比一年低,但生活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的现实。 1870~1900年间,美国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平均每年下跌1.5%。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却增长了3倍。国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是在这个阶段,美国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就像德国一样。德国和美国算是工业化国家中的"迟到者"。在此之前,老牌的工业国家英国一直获利于价格低廉的进口商品和开放的世界经济,但当美国和德国崛起之后,它面临着来自这两个新兴工业国的有力竞争。 今天,我们可以在中国看到同样的事情: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商品价格也有所下降。但是不同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每年都在10%左右。西方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继续升高,大范围内的商品价格下降是首要原因。如果西方国家废弃了生产性工业的话,那么中国的制造商就会重新获得在价格上的操控力量。最后,我们就只能像1900年后的英国那样遥望着前进中的中国而无能为力。 如果说今天西方国家正面临着通货膨胀的话,那这首先是指能源和食品成本的上涨。这两者我们都没能很好控制住。原油的价格从1998年的11美元每桶上涨到2005年的70美元每桶。1999年,黄金的价格是250美元每盎司,到了2006年,已经上涨到560美元每盎司。2005年初以来,铜的价格也一直在上涨。银的价格在几年的时间里就从4美元每盎司上升到了11美元每盎司。除此之外,许多农业产品的价格也持续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