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世界经济危机和应对措施:崩溃已经来临》
根据斯蒂格里茨的观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谈判中的乌拉圭回合(1984~1994,目的是为建立世界贸易组织作准备并且广泛深入地推进促进全球经济的自由化)最能够体现出美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的短视和片面。 虽然美国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开放农业市场,但是它也在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生产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棉花种植:美国棉花生产的成本是其他国家的两倍,但是这个行业却一直都受到政府的支持。由此而出现的产品过剩便对世界市场上的棉花价格产生了压力。马里的棉花产品收入仅因为这个原因就减少了4300万美元,而它得到的发展援助却只有3700万美元。 美国要求服务行业和直接投资领域得到进一步的自由化。就像《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的贸易领域一样,美国努力去推动开放规则的施行。这样,那些到1995年时还是由各个国家决定的(有一部分至今仍然是)领域逐渐过渡到了世界市场的范围内:银行及金融业,能源康采恩和电信。起初,这一切好像都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逻辑的扩大,并没有包括服务行业。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涉及的全部都是美国经济非常有竞争实力的部门。 上世纪90年代,许多国际化大银行开始大量进入发展中国家,其中就包括南美洲国家。当经济危机发生时,这些银行就可以任意吸取这些国家积累的资本。如此的资本流动是造成墨西哥比索货币危机(1994~1995)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有了这样的经历,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就更加谨慎了。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警示,中国并没有按照美国财政部的要求开放本国投机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物的市场。 在乌拉圭回合中,美国支持对专利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法律保护。这也是一个只能通过政治解决的问题:专利可以保证那些持有它的人在一段时间内获得垄断性收入。一方面,这是对企业或个人进行探索研究的奖励,另一方面,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因此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另外,专利还有利于推广新技术。因此,专利保护就不应该太过广泛。受益者也不需要支付太多的费用。除此之外,许多进行科研的企业都会享受国家的补贴,所以在专利保护非常严格的情况下,他们甚至有可能获得双倍收益。 在制药行业,这样的规则尤为明显:拥有专利的药品经常能够以高价卖出,因此在第三世界国家人们通常都负担不起这样昂贵的药物。这样的专利保护对制药公司非常有利,但是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当然也包括工业国家中低收入的病人,对此只能望而却步。
![第28节:狂飙的十年(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255759455435.jpeg)
我们可以从美国驻德国大使威廉·蒂肯(William R. Timken)的例子中看到企业是如何利用美国的贸易政策来实现无情的利益的。到2003年,威廉·蒂肯这个千万富翁和企业家一直担任蒂肯公司的董事长,而现在他仍然还是该公司监事会的成员。作为共和党的主要支持者,蒂肯曾被赞称为"超级巡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