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世界经济危机和应对措施:崩溃已经来临》
1. 合理处理外汇储备:中国的中央银行对待自己积累的外汇是非常认真负责的。如果外汇是用于促进非洲的发展项目(当然也为中国利益服务)或者是确保原材料基础,那肯定是完全合法的。中央银行放弃对外汇管理无论如何都是没有意义的。国际经济深受各种货币汇率剧变之苦,而国家控制则是国际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稳定因素。对此,少数的投机商会有抱怨。而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也是在政府的计划之中--对于防止不平衡的进一步扩大也是必要的。 2. 国家利益高于经济发展,对此,应制定明确的游戏规则:1945年德国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时,这种思想曾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后来在西方却逐渐没落,或者被游说者和经济利益碾得粉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施行,能够在各国际机构中加强人们对于这种市场形式的重视程度。为此,中国应当利用自己的经济地位致力于宣传有效的国家控制及推进相关国际磋商的进行。现在有很多国家都认为应当对金融市场进行管束。不过,执行这种监管的责任最终应该是落在中国的肩膀上的。
![第6节:中文版序言(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260034500383.jpeg)
3. 经济权利的灵活转让:如果中国因美国的衰落而自高自大地炫耀起来,那就会是一场灾难,面对美国的不确定因素,最好还是不要发起挑战。这个时代注定将是中国的时代。低调而又不屈不挠的姿态是可行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1871年后的德国宰相俾斯麦施行的政策,当时德国正以一种崛起的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出现,只是态度相对比较低调。 4. 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政府在2008年11月公布,在2010年前计划投入5860亿美元以刺激内需,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计划中所需要投资的数额差不多相当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0%,金额数量之大是二战后任何一个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都没有经历过的。不过,它来得恰到好处。否则,中国的前景也会因其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出口的依赖而变得黯淡无光。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有较高的储蓄率,所以即使是在全球经济萧条时,中国的消费也会继续增长。基于国内通货膨胀已经较大规模的回落,国家预算盈余也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中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行动了。 5. 经济增长的社会调节:邓小平通过解放市场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也将中国从苏联的模式中解放了出来(在后面我对此会做更详细的论述),这种贡献是无与伦比的。而现在应该做的是将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好地进行分配,就像在19世纪最后的几十年,德国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所实现的那样。国家能够要求民众顺从,但同时也有义务去关照民众的利益。建立一个既能够让每一个人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又能够进行国家调节的社会福利制度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