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7年格林斯潘被任命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之后,他在这一位置上一直呆到现在。2006年1月,格林斯潘终将功成名就,光荣退位。他给继任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作为下一任主席伯南克,是否能一如他那么辉煌?
格林斯潘在位18年,创造了无数功绩,1987年成功解救“黑色的星期一”,是20世纪90年代创造美国经济繁荣奇迹的功臣,1998年拯救LTCM公司。诸如此类,不用枚举。由此,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格林斯潘效应(the Greenspan effect)”。
所谓“格林斯潘效应”,或者说是美联储的影响力,简单来说是指,美国经济政治、经济走势、金融市场对全球的影响力。这种效应来自于贸易、金融和经济政策的迅速全球化,同时也来自于其卓越领导人的巨大影响(戴维 B.西西利亚等,2000)[1]。格林斯潘效应主要表现在:
1.美国股市对全球的影响力——格林斯潘效应无处不在。2000年12月5日,格林斯潘发表讲话,对美国经济增长下降的情况表示关注,市场由此猜测美联储利率政策有望出现重大变化,并将在第二年做出减息决定。受此刺激,NADSAQ当天急升274.05点,升幅达到了10.4%。道指则上涨了338.62点,收报10898.72点。在美国股市的带动下西欧三大股市及拉美市场也均告上扬。其中,法兰克福DAX指数和巴黎CAC指数的升幅均超过了3%。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较前上涨2.3%。香港、东京等亚太主要市场也走红,其中恒生指数收市劲升了525.74点,报15098.95点。
另外,“摩根效应”也体现到这一点。在全球股票市场上,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的调整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力量,其各种指数调整的频率,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一旦风声响起,全球基金经理和股民都会绷紧神经,以防不测,股市或风声鹤唳,或随风而起,此种现象,被称之为“摩根效应”。
美国的繁荣持续得越久,其他地方的人们似乎就越发认为繁荣将会扩散。外国的股市趋向于效仿美国的市场行情,信息技术股尤其如此。2000年4月以来,以NASDAQ为代表的美国股市出现调整,世界股市也基本上同步出现了调整。
IMF的实证研究表明,在1995年1月-2000年5月期间,美国技术股价格平均变动1美元就导致欧洲股价变动大约77美分、亚洲股价变动59美分和拉美股价变动44美分[2]。
2.美国利率政策对全球的影响。1999-2000年,美联储为抑制经济增长过热,及可能出现通胀的危险,连续6次提高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6.5%。与此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先后5次提高官方再融资利率。日本中央银行也于2000年8月结束实行长达20个月的零利率政策,在2000年8月终于将从1999年2月以来实行的0.15%的隔夜拆借利率提高为0.25%,从而恢复到实行“零利率”之前的水平。2001年1月31日,美国该月份第二次调低利率,受此影响,台湾、香港、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追随调低了利率。从2000年5月到2003年6月,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下调到1%,为1958年以来的历史最低。但是,面对持续的通胀压力与疲软的美元走势,2004年6月30日下午,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宣布提高联邦短期贷款利率25个基本点的决定,即将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从1%提高到1.25%;同时提高中央银行贴现率0.25个百分点,即从2%上调为2.25%。这是美联储4年以来的首次加息[3]。面对这次加息,鉴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就有学者认为,这预示“全球一个超低利率时代的结束”。
而今,伯南克将接替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基于美国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对全球的影响力将很难改变,格林斯潘效应也许被“伯南克效应”。不过,正如前面所述,格林斯潘效应还有一方面是来自于其卓越领导人的巨大影响。从这个层面来说,短期内难以改变。一旦伯南克本人的影响力有限,则其在任期间,仍难以摆脱“格林斯潘效应”的阴影。
[1]戴维.B.西西利亚等:《格林斯潘效应》,北京,谢毅斌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4月。
[2]参见罗伯特.塞缪尔森:《引擎故障》,《华盛顿邮报》,2001年1月18日(《参考消息》,2001年1月23日4版。)
[3] 美联储2005年8月9日将联邦基金利率再提高0.25个百分点,即从3.25%提高到3.5%。这是美联储自2004年6月底开始至今连续第10次以相同幅度提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