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聚变经济现象的解读
聚变是原子核与原子核的聚合过程,并不是两个原子之间的聚合。我们知道,两个原子核如果想实现聚合,需要首先克服核外电子巨大的“库仑斥力”,因为电子均是携带了负电荷的粒子,它们之间是相互排斥的。我们又知道,科学家为了实现核聚变,需要首先给原子加热,因为只有在超高温的情况下,电子才能离开原子核,而成为“自由电子”。为此,科学家们想出了许多给原子加热的办法。
据说,要想使电子离开原子核而成为“自由电子”需要把温度加到上千万度,而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下,想达到这样的高温,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科学家自然想到了,用核裂变产生高温,也只有在核裂变的过程中,才能达到这样高的温度。到目前为止,人类所实施的一切核聚变几乎都是通过或采用这种方法的——虽然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也试图采用制造离子体的方法产生高温。
像核聚变形成的过程一样,人类社会要想实现经济聚变,同样需要克服“原子态资本”的“核外电子”的“库仑斥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产品资本(类似于电子)才能逃离出去。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如果不让企业生产产品,比等天还要难。对于企业来说,生产产品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尤其是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一旦失去产品生产,等于是失去了资本增殖途径——与资本本质背离。
于是,就算出现产品的过剩,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生产、销售也似乎必要。谁也不愿意丢掉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市场的占有率。再说,资本已经投入,生产能力已经形成,盲目停产则等于是情愿让企业亏损的不断发生,那当然是谁也不想见到的事情。而这一过程,就像是任何一个原子也不想丢掉自己的电子,那么可爱。可是,谁曾想过,不管的是资本的投入,还是产生生产,均无奈之举!
不过,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人们好像忽然悟出了点什么——尤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类似于核裂变),有些资本较为雄厚的大公司,开始主动搞起来“购并”了。更有意思的是,为避免金融风险,欧洲一些经济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竟然实行了“统一货币”!这些,显然是有违传统的东西。,如果没有发生东南亚金融危机,我看他们不会情愿进行“购并”和实施所谓“统一货币”!
如果说索罗斯对经济裂变的产生已经有所洞察,那么企业间的购并和欧洲统一货币的实施,却是企业家的自觉行动了。或许,当初人们并未意识到它能够避免经济裂变,可到后来,它却从客观上起到了这个作用。企业购并是对业已存在的亏损资源的发现、开发和利用,已不再是投入与产出和扩大再生产;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国家间的统一货币制度,虽然不是经济聚变,但其状态与聚变却十分相似。
金融炒家为什么不去冲击美元呢?显然,如果索罗斯用自己的“量子基金”去“轰击”欧元、美元、日元、人民币这些数量大、范围广,而且十分坚挺的货币时,那么受损失的就可能是索罗斯自己了——等于是匹夫撼树,谈何容易啊!那企业购并和统一货币的实施又是什么现象呢?笔者以为,它已接近于是经济聚变。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这还不能算作是经济聚变,而仅仅是些聚变现象也!
从核物理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聚变、裂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两个层次,虽然都与原子核的核结构的变化有关系。简单地说,所谓核裂变,讲的是原子核被轰击以后,分裂为两个以上的原子的过程。由于新原子核的组成,产生“质量亏损”,从而释放巨大的能量;所谓聚变,是在一定条件下使两个原子核聚合。聚合是两个原子核聚合为一个,其质量必然丢失,所以亦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总之,能量的产生必然伴随质量的丢失,因为能量都是由质量转化而来。质能之间,本来存在转化关系。当然,裂变、聚变不仅是物理上的表现,也必然是经济事物的表现形式。当裂变、聚变在经济事物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候,笔者就把它们称为经济裂变、经济聚变了。当然,经济裂变、聚变肯定不相同——不但存在区别,也存在本质、内在、必然联系。本章,作者将对经济裂变、经济聚变现象做一般意义上的、过度式的研究与分析。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将在以后章节循序渐进地展开。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广义资本、狭义资本、资本资源化、资源资本化、经济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