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nd经济学1 outcome3 《聚变经济学》第3节(1)



第3节

 

对有形资源聚变现象的解读

 

一些看似无关的事物,当把它们联系起来认识时,会发现相互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比如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企业吞并与企业购并,之间就存在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试问,经济危机为何会被金融危机代替?企业吞并为何会被企业购并代替?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本质、内在联系呢?回答是肯定的。无疑,这种“取代”的背后存在深层次的联系,可以说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如果能够站在物质质量与能量的角度上去看问题,非传统经济现象原来是可以用,爱因斯坦相对论解读的。

一、企业购并为何体现为经济资源的资本化过程?

上述,我们了解到,企业吞并与企业购并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么,它们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为什么说后者是一种经济聚变现象?有什么依据吗?当然,否则笔者也就没有在这里涂鸦的必要,就更不要说对聚变经济理论的论述了。当然,以下也仅仅是对聚变经济现象的阐述,因为用这么小的篇幅里,不可能把这么一个复杂的问题讲讲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现象的产生一定与事物的本质有关。

(一)企业购并是经济资源的聚合过程

笔者有充分的理由说,企业购并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首先是生产过剩,它使企业通过产品生产实现资本增殖的道路堵塞;其次是企业购并之风的兴起,为解决这一矛盾似乎另辟出了一条蹊径。尽管在购并过程中,总会产生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解决资本增殖乏力的方法,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1、企业购并与传统为何背道而驰?

大家知道,传统经济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生产,产品生产、销售、服务,是企业实现资本增殖的唯一有效途径。可是,企业购并的产生,无疑是非生产意义的。购并不仅不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而购并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比如美国的“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购并,使麦道机型停止了生产。有些购并,之后仍然生产两个品牌,但产能一般不需要增加。

可见,企业购并行为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是对固有企业生产规模的相对意义上的缩小。显然,这一过程或者说结果,与传统意义上的“投入与产生”或“扩大再生产”模式背道而驰。至少,从缩小生产规模这一点上看,企业购并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之所以要购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已经看到,两企业间存在大量被浪费的资源。

生产规模的相对缩小并不等于它们所获得的利润的缩小,也不等于企业产值的缩小,否则后面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企业“跟着走”。相反,反倒有不少的企业,通过购并使企业的产值和利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至少,部分购并企业,其利润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尽管仍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尽管已有人为自己的购并行为而后悔了。可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企业购并从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换句话说,两个企业之所以要购并为一个企业,就是为了避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和企业资源、设备资源、产品资源的浪费。具有典型意义的,莫过于发生在两个航空公司之间的那种购并行为给其带来的经济意义——不仅减少了航班班次、减少了被聘用的工作人员,也扩大了销售渠道和提高了上座率。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产品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降低,这些显然都是企业效益提高的因素。

缩小了生产规模为什么反倒使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因为企业可以通过购并实现资源有效、合理的配置,而利润的取得也不是由于扩大了生产规模。由此证明,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确实具有广义资本的意义;反之,固有资本物质——土地、厂房、设备、人才、资金——如果不能充分地加以利用,同样也会给企业造成亏损;由此可见,资源与资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转化的关系。

2、企业购并是经济资源的聚合过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因此,给资本定义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那么,什么是价值?一般认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然而笔者却以为,这种解释仍然停留在现象上。笔者承认,价值与人类的劳动有关,人类劳动可以创造剩余价值。但是,如果把劳动看作是价值的“唯一来源”,那就自然忽略了劳动、资本的物质属性。试问,劳动靠什么来支撑?

笔者以为,不管是资本还是价值,首先都是物质。应该承认,我们所知的这个世界除了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如此,传统政治经济学的上资本“不是物”的观点便站不住脚。那么,资本、价值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笔者以为,资本是具有一定质量、能量属性的物质形式,同样拥有使用价值、价值。当其表现为使用价值时,主要体现为质量属性;当其表现为价值时,主要表现为能量属性。资本如果不是用于商品生产、销售领域的物质,那又是什么?难道非要给它赋予阶级、剥削属性才甘心?就算是在资本的身上携带了阶级、剥削的性质,那么阶级、剥削的本身也是一种物质啊!如果不是物质,又怎么会剥削?剥削是什么?难道不是一种运动?运动是什么?难道不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资本这种物质理解为是一种场,因为任何一种物质都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能量的产生离不开场的存在,物质的作用是通过场来实现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电荷与场的关系来得到证实。难道经济物质、商品的作用不需要通过市场来完成了吗?我们知道,不管是粒子、原子、分子还是卫星、行星、恒星都是物质,当然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场能、场强。那么市场或者说经济场呢?当然也不会例外;那么经济裂变、聚变呢?当然也离不开场了。

如果说资本是一种物质,那么企业的购并难道不就是在资本物质的作用与制约下形成的吗?当然,不仅资本是物质,市场同样也是物质,而市场这种物质与引力场、电磁场的物质形式,可以说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至少,应该承认,它们都是一种以场的形式存在的物质吧?否则,它们的“场”是怎样形成的呢?令人高兴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在那“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得到“证实”,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已经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产品竞争、市场竞争和经济封锁的自身并不产生利益,也不会使资本增殖,更不会使世界经济变得安。而只有一个开放的“资本场”才能与外界的物质进行能量、质量的交换,才能使经济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摆脱产品、企业、市场和地方、国家、区域经济物质间的斥力是非常必要的。

于是,非资本以外的资源,也自然就具有了“广义资本”的意义,而从这个意义说,企业的购并,原来就也是“资源资本化”的过程呀!当然,我们亦可以把这个过程理解为是不同资源的聚合过程!

(二)企业购并使狭义资源资本化具有了可能性

 hnd经济学1 outcome3 《聚变经济学》第3节(1)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不仅存在本质区别,也会存在内在联系。其实,区别的本身就就是一种联系。什么是联系?联系首先就是一种区别,然后才是它们之间的因果。可见,事物要想产生联系,就需要有一种因果关系的存在,否则就谈不到联系。那么,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又存在什么样的因果关系呢?

1、经济裂变使过剩的经济能量迅速消失

从短缺经济到饱和经济,从生产过剩到资本过剩,人类走过了一段十分漫长的历史道路。如果说从短缺经济到饱和经济还可以理解的话,可是,从生产过剩到资本过剩,就不那么容易让人理解了。资本的本质就是增殖,资本就算过剩,又有什么不好?可谁也未曾想到,它竟然成为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经济聚变的准备,不管是从自然界中汲取生活必须品,还是逐渐将不同的资源组织在一起,都是和聚集过程。就如同细胞从它的周围摄取营养,原子从空间中捕获和交换能量物质,以保证新陈代谢和结构事物存在、发展的需要。其实,这种状态不仅存在于细胞、原子的发展中,也存在于宇宙、星云、星系、星体的演化过程中,更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中。

有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任何事物的存在、发展都是相对、暂时的和有条件的,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层次或一个水平线上。因此,转化就成为必然、不可逆转的步骤。读者千万不要认为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系和我们人类永远存在,那样,同样是不符合辩证法和对立统一规律。当然,读者同样也不要妄想,人类的经济发展永远处于一种聚集状态,那样,也会违反经济规律。

作为物质的运动状态,裂变运动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来。这是因为,能量的不断聚集,使固有的物质结构出现了饱和状态。宇宙之所以会发生“大爆炸”,是因为在“宇宙蛋”内部聚集了过剩的能量物质,当然是个裂变过程;恒星的“大爆炸”,是因为“黑洞”吸纳、吞噬了过剩的质量、能量,当然是个裂变的过程;细胞之所以会发生裂变,也是因为它从周围的环境中,聚集了过剩的能量物质(营养)。

物质如果不能从外界吸收、捕获、积累、储备下一定的能量物质,它们就不会存在,当然也就不可能发生裂变运动。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地从外界聚集能量物质,是物质发生裂变的必要前提。经济之所以发生裂变,也是因为从外界即各种资源中,摄取得能量物质过剩而引起的。试想,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为什么不发生经济危机?在封建社会和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为什么不发生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当然,至于说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和麦肯斯的“对冲基金”,那就更是过剩的能量了。

以上说明,经济能量的相对过剩,是诱发、导致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如果金融危机、能源危机一旦爆发,结果就会使经济能量物质(表现为价值)迅速消失,而只有一小部分,被所罗斯等人捕获。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减少过剩经济能量的产生呢?

2、购并可以使两企业的资源实现资本化

一个营养不良、能量短缺、自顾不暇的物质结构,又怎么可能发生裂变呢?当然是不可能的。不仅不可能,而且还有自生自灭的危险。细胞、放射性物质为什么会衰亡、衰变?就是因为它们不能从外界吸收到足以维持其存在的营养和能量物质;或者说,外界不能为它们提供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因此,笔者有充分的理由说,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某一经济结构自身所积蓄的资本物质能量,出现了过剩引起。当然,在这其中,我们还应当把经济事物的裂变与经济事物的衰退区分开来,因为经济裂变是因能量过剩引起的,而经济衰退,是因为经济动力不足引起。

可以肯定,企业购并形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绝不是几位企业家、资本家的脑瓜子发热的产物,或是什么即兴表演。如果不是由于出现了用传统方法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果不是由于恶性竞争和无奈的生产(恶性竞争下的被迫生产行为)已使企业经营管理陷入困境,那么他们也不会去主动尝试用一种全新意义上的经营管理模式,而这种模式,并不是别的,正是相关企业之间的购并行为。

如果不这样,固有资本物质就会在相互排斥、竞争,并在竞争过程中丢失聚集起来的经济能量。反之,如果这样做了,那么被购并在一起的资本物质就会形成合力,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这种“合力”不能等同于“核力”。但是,可以肯定,通过购并而形成的企业竞争力,经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有成效的,也是可以信赖的。尽管在购并之后,也多多少少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有人表示过后悔,但其方向可以肯定是没有问题。

那么,企业购并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很显然,就是为了将存在于两企业的资源实现资本化、利润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2739.html

更多阅读

《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第四章(一)

系列专题:《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第4章 改变模式心态创富——商业成本何以优于人情成本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羡慕都市生活,但是在都市里,商业成本远远低于人情成本,因此创业概率更高,生活方式更自由,如图4

《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第三章(一)

系列专题:《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第3章 世事如棋人情非纸——人为什么要同他人做交易靠人情维系的商业交易导致了保险职业道德的严重衰败,它预示着这个行业的重大危机迟早会发生,如图3-1所示。图3-1保险危机◎平民社

声明:《hnd经济学1 outcome3 《聚变经济学》第3节(1)》为网友就这么颓废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