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科
近日,有消息称中国证监会正在联合有关部门对某些基金公司进行调查,查证这些基金公司是否在利用以封闭式基金为主的公募基金向其所管理的社保基金投资组合进行利益输送,而且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的确有些基金公司存在这种违反契约责任、损害公募基金投资人的不良行为。这导致投资人对基金的信任度再次大打折扣。
为何类似基金黑幕的违规做法和各种利益输送行为在中国资本市场屡屡上演?基金究竟代表谁的利益?
或许大家会说,主要是中国资本市场本身的问题太多,基金公司出现问题不足为奇。从目前运作的情形来看,基金公司把自己的利益和生存放到了第一位,把公募投资人的利益抛到九霄云外。在基金设立和发售时,都是打着专业投资、价值投资的招牌,信心十足地吸纳投资人的资金,并信誓旦旦地承诺,让许多投资人对此深信不疑。但最终的结果不但出现亏损,同时还进行各种各样的利益输送,严重侵害了投资人的权益。
对于给投资人造成的损失,一些基金在报表中胡乱编造理由,找出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借口。今年的基金半年报中,就出现了一些让普通投资人大跌眼镜的“专业”借口。如:“咝咝作响的泡沫裂了,作为××基金的管理人,我们虽然曾经对此风险有所警惕,仍旧未能逃脱泡沫破裂对基金净值的重大影响,不能不承认,投资的确是知易行难”、“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不得不很遗憾地向持有人报告,还没有找到我们满意的‘即使在尚未饱和的情况下也可以轻易涨价的上市公司’”、“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情绪化悲观倾向的蔓延,还会使股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低于其长期内在价值。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于长期绝对价值已经满足自己年化收益率期望的公司敢于重点出击,享受市场赐予我们的长期投资机会”、“总结上半年的投资动作情况其教训是沉痛而又深刻的,在一个整体被高估的弱市市场里,由于过分地考虑到基金集中持股带来的流动性问题……在此请允许我再次向关心基金××的投资者表示抱歉”……
既然没有“金刚钻”,为什么要揽这个“瓷器活”?而且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还要揽个10只、8只的基金。一些基金管理公司既不顾自己的实力、也不顾自己的专业能力,大肆发售基金份额,拼命成立新基金,而对于市场运作风险却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因为中国的基金大部分都是为了收管理费而来,这些基金公司即使在市场上没能力赚钱,也可以通过利益输送等各种方式赚钱,从而忽视与投资人签订的契约责任。
目前,基金行业大面积亏损和遭遇大幅赎回就是这一状况的最好写照。
在截至10月31日的189家基金净值排名比较中,单位净值勉强维持在面值1元以上的基金63家,8家未公布之外,其余2/3均跌破面值。对于基金这种大面积亏损和遭遇净赎回的情形,一些基金管理公司除了用以前那样为庄股高位接盘牟私利之外,开始新的牟利手段。在今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分类表决机制给流通股股东赋予了一定的权利,但是基金却占有流通股股份数量的绝对话语权。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让自己的低对价方案表决通过,通过各种利益输送的方式做基金、基金经理在股改中“表决通过”的工作。在公募的前提下,一些基金公司就出现了放弃了为基金投资人争取公利,而为自己牟私利的情况。这些私下交易在目前的股改中非常猖獗,甚至到了有些流通股股东的机构经理人,私自向上市公司索要“奥迪车”,于是一些急于股改成功的上市公司就“舍小利牟大利”,来打点好流通股中的重要角色,而损害其他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对于这样的股改和这样的基金,我们有何理由说他们能够代表基金投资人的利益?
此次证监会针对各基金社保专户的调查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些基金公司公募基金表现平平甚至亏损较大,而社保专户却业绩骄人,这一高一低之间,玄机自现,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对于基金管理公司这种“舍车保帅”的做法,笔者认为不单是限于公募基金与社保专户之间,一家基金旗下的数家基金之间也可能存在这种违规利益输送情形。笔者从近期一些基金评级公司的评级报告中发现,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名字,既出现在最好的队伍里面,也同时出现在最差的队伍里面,虽然是借口不同的基金经理运作,但一好一坏的玄机和基金管理公司“舍车保帅”的利益输送之法,监管层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所以,目前除了要调查社保专户外,还应该调查一些内部差异很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不能让其利用这种违规的方式来坑害基金投资人的利益。
自从我国资本市场培育机构投资者以来,基金行业出现种种黑幕和弊端,笔者认为,主要是以公募为主的基金严重的缺乏信托责任,再加上监管滞后和违规成本过低,导致基金公司频频违规、损害投资人利益。因此,要治理基金行业问题和树立信托责任,首先要加大违规成本、构建法制环境、严格执法,强化基金契约的信托责任,实施信托责任赔偿制度,让不负责任的基金管理公司付出相应的成本。另外,要积极培养真正能够代表投资人利益的私募基金,并以此让没有信托责任的公募基金加速改革和市场化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