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安

反观近日毒奶粉事件,以及山西襄汾尾矿溃坝事件,传统行政监督体系已显得力不从心了,必祭起钟馗打鬼的霹雳手段方能奏效,哪怕打烂一些坛坛罐罐。 9月16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延长了8分钟,留给播音员邢质斌大开杀戒,一一道出含有三聚氰胺的22家奶粉企业的69批次婴幼儿奶粉名单。或许是因为刚刚拿到名单,邢语速缓慢,不流畅,但字字像炮弹。可以想见,卫生部、质检总局全国撒网排查检验奶粉,拿到结果后加紧复查汇总,然后火速交到邢手里。 这回钟馗凶呀,几乎将中国顶级奶商大佬一网打尽,几乎将中国奶业的坛坛罐罐翻了个底朝天,伊利、蒙牛、雅士利,个个蒙羞。当然,三鹿名列榜首。也许正因为面对的是大佬,所以邢质斌小心翼翼,绝断口误。 不就是些企业嘛,何以成了大佬?何以就动不得?盖因为邢钟馗的口出炮弹,会涉及就业、税收、医疗、索赔、合同纠纷、食品涨价,等等,所有这些麻烦缠在一起,几乎能闹成一场社会危机。那为什么不能温柔些?至少对伊利之类的大佬照顾一下,比如,内部批评治病救人嘛。 错。且不说人的健康和生命重于GDP和税收之类的宏大道理,就是对企业和奶业本身,不如此开杀,便不足以救治。这三聚氰胺造孽并非始自今日,亦非三鹿集团一家所为,利益所至,石断钢溶,恶行已涉嫌触犯刑法,岂是批评所能救治的? 又想起中国人寿的美国官司。这场意外降临的官司是国家审计署引起的。2003年12月,中国人寿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时挂牌上市。但1个多月后,国家审计署发布公告,称在原中国人寿2003年的例行审计中,被发现违规和涉案资金共计人民币54亿元。 中国人寿于2004年2月4日发布澄清公告称,国家审计署所审计的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是中国人寿的前身,与上市公司无关。此后,持有中国人寿股票的美国投资者对该公司先后形成9起集体诉讼。虽然最终美国法院裁定,原告“各项指控都缺乏根据”但国家审计署成了众矢之的。国内有人指责国家审计署缺乏大局意识,不讲政治,因部门利益导致中国人寿处于尴尬之地,也使国有银行上市困难增多。 从传统观念看,这种指责似乎有道理。不过,如果把审计署放在一个大框架之中,从责权制衡的逻辑来看,结论就不一样了。审计署的职责是维护国家财产安全,代表纳税人监督政府和国有企业。中国人寿的诉讼烦恼与国家财产安全相比,只是局部问题,这种代价是要付出的,这种“误伤”也是难免的。审计署存在的价值,不是中国人寿的麻烦制造者,而是国有财产的“看门狗”,各司其职,各管一段,由此迁怒于审计署,于事无补。 中国人寿涉讼事件一定花了许多钱,伤了许多脑细胞。但从一家国有企业快速向规范的上市公司转变,这场官司当是催化剂之一。 反观今日毒奶粉事件,以及山西襄汾尾矿溃坝事件,传统行政监督体系已显得力不从心了,必祭起钟馗打鬼的霹雳手段方能奏效,哪怕打烂一些坛坛罐罐。当然,被打烂的不应只是社会和企业的坛坛罐罐,也应包括政府的。 曝光毒奶粉举动,是继报道汶川地震之后,2008年中国社会的又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