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东亚汇率选择的困境
——评麦金农新著《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
鲁政委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写作于2005年4月中旬,《中国出版》(2005年第10期)发表]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的汇率选择问题就引起了人们的空前关注。而当前,人民币正面临着强大的升值压力,这一问题对中国来说则显得尤为紧迫。恰逢此时,罗纳德·麦金农教授(与其他学者合著)专门研究东亚汇率问题的新著《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出版了。一如其以往的研究风格,麦金农教授凭着对东亚经济体汇率选择约束条件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做出了不同于主流看法的判断,并向IMF所倡导的“集体智慧”提出了挑战。
首先,与IMF使汇率更有弹性的建议相反,麦金农教授力主东亚国家应采取软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亚洲金融危机之前,除日本外的东亚经济采取的都是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金融危机期间,除中国外的所有经济体都不得不进行本币贬值以应对冲击。由此,让汇率更有弹性地浮动或钉住货币篮成为外界的主流建议。然而,危机过后的事实却是:这些国家再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钉住美元。殷鉴不远,为何这些国家还不能汲取教训?麦金农教授通过细致的考察发现,实质上的全球美元本位制和东亚经济体(除日本外)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是导致这种选择的原因。由于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贸易和借贷活动都以美元计值,东亚国家别无选择,在其国内资本金融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经济主体势必无法利用套期保值来规避汇率风险。这样,钉住美元的政策就成为政府向经济主体提供的非正式保险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东亚钉住美元的汇率选择完全是理性的。主张让汇率更有弹性的人显然没有考虑到东亚(除日本外)经济体金融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套期保值障碍;而主张钉住货币篮的建议则只考虑了汇率本身的稳定,而忽略了这种政策可能造成本币对某单一货币汇率的不确定而给民间主体带来的风险。
其次,与传统贸易差额弹性模型的含义相反,麦金农教授认为,单纯的汇率变化并不能改变贸易伙伴间的经常项目状况。传统模型认为,一国货币对外贬值有利于该国出口增加,减少经常项目赤字。这种认识成为80年代美国敦促日元升值、现在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理论根据。然而,麦金农教授认为,这种分析方法不适合于东亚这些金融开放的经济体。日本的经历已经表明:汇率的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既有的贸易格局;经常项目的状况内生于一国的国民储蓄水平。但是,贸易顺差国的本币升值却会造成人们争相将外币资产转换成本币资产,由此造成通货紧缩。日本的经历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基于此,麦金农教授认为,当前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要求是不合理的,而中国政府的审慎行动则是现实而明智的。
进一步地,麦金农教授提出了“高储蓄两难”(Conflicted Virtue)假说,并以其分析了东亚汇率困境的根源。在现有的美元本位国际金融格局下,由于核心货币(美元)与边缘“弱势”货币的不对称,东亚这些具有高储蓄“优点”的国家在出现外贸顺差后,只能以美元向外国融资,而无法以本币提供信贷。美元权益不断增加的结果是本币升值压力的不断积累。由此造成“高储蓄两难”:不升值则国际压力巨大,升值则可能造成国内通货紧缩。这是东亚汇率困境的真正根源。在麦金农教授看来,破除这种困境的正确方法就是纠正人们对本币的升值预期,这要求一国就本币对美元汇率的目标值做出可信承诺,而这显然需要取得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国家的国际合作。
从当前形势看来,这种国际合作的达成显然是艰巨的,因为政治家们的头脑已经被某些不适当的“旧理论”占据了。正如保罗·克鲁格曼所说:“真正短缺的不是资源,更不是美德,而是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我真诚地希望,麦金农教授这本书所传达的“新理论”能够成功地清除那些不正确的“旧学说”。在中国正在考虑汇率改革的紧要关头,该书无疑是非常及时的。
(罗纳德·麦金农 著 《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中国金融出版社,定价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