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想,未来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安全的、充满魅力的、友好的、宜居的城市。
撰稿·卞宁(特派记者)
重建最大的困难的是什么?资金不缺,资源不缺,政策更不缺。 是时间。 自称在与时间赛跑的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却愿意等待聚源新城的成长。9月4日,在温家宝总理刚刚视察完都江堰后,刘俊林欣然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思路清晰,并不回避尖锐的问题,不遗余力为都江堰未来的新城聚源做着“广告”。 聚源,这个承载数百名少年生命之痛的地名,它还将承载都江堰的未来。聚源怎么建,聚源的沉浮变迁,主政都江堰多年的父母官有一肚子话要说。 《新民周刊》:地震和都江堰的未来之间是什么关系? 刘俊林:未来的都江堰,安全是第一位的。人们为地震付出了沉痛代价,面对现实的困难,我们应该有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正视痛苦,通过我们的努力化害为利。 地震带来了痛苦和损失,但它同时也为这个城市活下来的人、为这个城市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尤其是这个区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作为一个生态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区域,这个空前的知晓度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种知晓度伴随空前的悲痛与空前的关爱,特别有意义。灾难之后,通过我们恢复重建的努力,也就是这个区域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契机。我们讲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也就从此开始。所以我对我们城市的未来充满信心。 恢复重建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的社会是稳定的。群众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但绝大部分群众还是思想稳定的。为什么稳定?因为他们眷念这个土地,热爱这个城市,因为他们从抢险救灾、恢复重建这一系列过程走过来,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充满信心,这个社会才得以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展望都江堰的未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都江堰未来的未来一定是一个安全的城市。建筑质量的安全,建筑技术的规范,城市安全通道、避难空间的建设,这样一系列的观念,群众通过灾难都接受了。另外,这次地震后,未来的地质状况也可能相对稳定。 第二,一定是一个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城市。我们的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度——关爱、支持、帮助,这是我们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契机,所以我们城市发展的方向还是一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再一个,一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环境友好的生态的城市,充分体现亮山亮水,充分体现山水城林田堰有机的充满诗意的结合。过去,青城山以“天下幽”著称,灾后受到一定损失但主体还很好,在过去的满目青翠中,山区景致反而得到了提升,多了一份沧桑,多了些许硬朗。过去有些画家说青城山没法画,看不到“骨头”,看不到石头,只有绿,现在是一种破坏也是一种改变。 所以我们想,未来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安全的、充满魅力的、友好的、宜居的城市。 《新民周刊》:在总体规划的几次修改中,聚源新区的地位经历了多次变化,这是吸纳民意的结果,还是一种自我修正?抑或有其他的压力?我注意到一份数据,93%的老城区居民不愿意搬迁。 刘俊林:规划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况不断地集中提炼的过程,它的变化是正常的客观的,也是允许的。关于城市发展,我刚才说了,都江堰的群众对这个城市早有眷念,我们重建什么?为谁重建?肯定是为群众,为城乡居民,他们是主体,他们是主人啊。所以尊重群众意见是我们重建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第二个就是,都江堰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并不可能到此为止,都江堰还要面对未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向未来?所以我们在恢复重建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历史的尊重、现实群众的意愿,同时更要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形态、空间。所以这次恢复重建,新区建设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要把握好新区建设,必然要求我们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是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过程。 现在来看,新区是都江堰面对未来的考虑,它的产业导向肯定是生态的高科技的高附加值的产业,比如说信息、文化创意、会展、健康养生、旅游,这样一些产业。 都江堰的恢复重建,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必须纳入成都的总体发展战略,纳入成都城市群体系中去考虑。这样来衡量,都江堰未来的人口结构会改变,人口的总量会有大量的机械增长。一个宜居的充满魅力的,一个旅游休闲的、文化创意和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是都江堰在成都体系中的功能和定位。基于这样的定位,新区的建设有没有必要呢?肯定有必要。有没有支撑呢?肯定有支撑。有没有前景呢?绝对有前景! 《新民周刊》:做规划的领导、专家知道聚源新区的好,但是群众没有规划的角度,他们看不到聚源的未来,他们眼中只有老城区,怎样和民众有更好的沟通? 刘俊林:每个人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同,一些人比较重视现实的利益,另外一些人可能更愿意面对挑战、重视未来的机会,我倒觉得都正常。大千世界,如果真是统一了有啥意义?肯定是丰富多彩的。 当然,要实现新区的发展,不能停留在规划上,不能停留在宣传上,它在于行动,在于阶段的效果。现在也许有些人缺乏信心,或许了解信息但没有信心,或许根本不了解信息。我们一方面加强宣传,更根本的是加强行动。 第一,对新区的群众的灾后重建必须动起来,要统规统建、集中建设,这个是当务之急。第二,新区基础设施先行。公路方面,两横一纵。“两横”是彭青线和聚青线,彭州到青城山和聚源到青城山的,都开工了。彭青线明年春节前铺完柏油路,还缺个东西,成灌高速和彭青线有个全互通的立交桥,这个立交桥通了后,成都到青城山大大方便了,反过来,农民到市里面多方便啊。聚青线8月28日公路建设已经开工,这个行动够意思了吧?纵向的就是天府大道,连接成都的IT大道,现在规划已经确定,进入商务谈判的阶段。成都到青城山的快速铁路,以后从青城山上了火车,到上海下来,你说他信不信啊?这个10月开工,2010年5月建成。这些项目一旦动起来,你说所有的人会怎么想怎么做? 我们不可能一个新区还没动就先把几万人弄进来占满了,那未来新的人口还怎么形成?新的产业还怎么进来?肯定要为新的产业和人群提供空间。聚源新区两年后就有20万人,这可能么?所以说,近三年,新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道路、交通、原住民的安置和基本的就业。恢复重建中我们在聚源安排的学校、医院都是重要的、有规模的,不像过去很多新区有了这个没那个。上海的援建的学校、医院放在聚源的就不止一所,这是一个配套齐全的新区。 另外就是聚源这个区域非常好,河网密布。我们这个河网密布和东部地区的河网密布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个水是绿色的、透明的、安全的,我们在东部看到的水是“彩色的”,气味也不太好。所以我想这样的城市一定非常具有吸引力,很有价值,很有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