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正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活动着的企业来说,人民币就像空气和水一样。 这不仅仅是指它的不可或缺性,更是说明那种无声无息的无摩擦状态,甚至有时会令人忽略它的存在。对于企业来说,人民币和美元间的1:8.2的汇率,上下浮动不超过1%是已经存在20余年的生存环境,几乎没有企业认真想过如果比率改变,对自身会有多大的影响。 现在,则到了必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因为你站在了国际舞台上。眼下,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日本和欧洲,纷纷对人民币施加压力。中国面临着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国际压力,人民币汇率问题已不再是遥远的宏观决策层面的问题。 一个极有可能的事实是:8月份,出口企业的退税率可能发生变化,退税率会下调3-5个百分点。如果相关部门出台这样的政策,就意味着人民币将会变相升值。 相关的企业对此有充分的准备吗? 调查和采访给我们的感受是:喜忧参半。 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曾做过这样的测算:如果人民币升值10%-15%,几乎对中国的出口没有影响,大概也就是0.1%的样子。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非常有限。 但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得出的结论与罗奇完全不同,这位中国彩电出口大户的老总面对升值的前景忧心忡忡,他认为,中国出口的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高科技产品很少。人民币如果升值,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许提高了,但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将逐步丧失。 他算了一笔账,如果人民币升值10%,就等于出口价格提升了10%,而中国国内制造企业好一些的利润也只有5%左右,加上一些财政贴息,中国企业盈利水平平均也不到3%。平均3%的利润率怎么可能调节10%的升值压力?肯定会出现大面积亏损。 黄宏生以创维为例,勾划出中国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心理底线:“现在我们在美国市场很难有大的提升,很大原因是其他世界工厂产品跟我们的价格一样低。比如来自墨西哥的彩电、欧洲土耳其的产品很便宜,我们提一美元都不可能。我们今年在美国市场希望能提高3000万美金销售,但是如果人民币升值了,那么这个计划就流产了。”
而本刊调查的结果比黄宏生的判断更悲观,接受调查的企业中,67.6%的企业选择了可以接受人民币汇率在±5%之间浮动,另有26.5%的企业认为在±10%以内都可以自由浮动。比亚迪公司董秘邓国锐说:“如果升个5%还是有承受能力的,太大的幅度对我们来说压力会非常大。”只有两头在外的公司能稍稍乐观些,格兰仕集团财务经理沈朝辉就表示,“微波炉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在这方面有相当大的优势,这种优势即使汇率做一点调整,恐怕也不是很容易被抵消的。”
眼下,欧洲、美国和日本,联合起来向人民币施加压力,大部分企业对此已有了心理准备,既然“是祸躲不过”,那就希望它来得晚一点,震荡小一点。
什么样的升值方式对企业来说震荡最小?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企业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在1:8.28的比率与1%的波动幅度之间,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偏向调整幅度,波动幅度可由1%扩大到5%。因为幅度的变化有可能会使人民币升值,但相对于人民币币值的确定性变化,至少从字面上来讲,它并不一定就是人民币升值。
约有70.6%的受访企业预测,中国的汇率制度可能会在3年之内发生变化,其中接受本刊采访的大部分企业家都认为,汇率变化会发生在一两年之内,他们强调,调整一定要缓慢,以便于企业吸收波动的影响。
专门从事服装出口的利安达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黄丽泰告诉记者,如果人民币升值不可避免,政府应该早一点,比如,提前三个月或半年,告诉企业,让他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们可以据此调整自己的报价和接单。
酸甜苦辣 各有滋味
虽然人民币是所有人的人民币,但不同的企业,对汇率风险的感知度有着明显不同。
与制造企业相比,那些在汇率风险最前沿的外贸企业是变化的最强烈的感知者。毕竟,他们的收益完全建立在对汇率的把握上:稍有偏差,微薄的中间利润立即付诸东流。这有点像赌博,不知道会赢还是会输,靠的就是运气。
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黄方宁,向记者讲了一个因为欧元升值—也就是人民币贬值,导致亏损的例子。2003年年初,他们有一笔交易,签约时欧元和美元的汇率还是1:0.9,等到交货时,涨到了1:1.1了,他们又没有采取锁定汇率的措施,于是赔了。“即使我们有10%、20%的中间利润,也都抵不上升值的损失。只能自己补上去了。”黄方宁说。
人民币贬值导致亏损,是否意味着升值就会赢利呢?也不一定。曾经有一次,欧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1:8.5一直下跌,跌到了1:7.3。东方仪器代理的设备出口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因为是用欧元结算的,欧元贬值后,同样的商品出口,人民币收入少了一大块。“我大概算了一下,工厂的损失在10%左右。如果不是代理业务,这部分损失肯定是我们背了。”他说。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无论是人民币贬值还是升值,影响从来不是单向的。具体的影响取决于在汇率变化时,外贸企业做的是进口业务,还是出口业务。这与制造企业存在很大的差别。
对于出口型制造企业来说,影响则是基本确定的:人民币升值,是坏消息,人民币贬值,则是好消息。虽然出口企业的海外采购成本降低,可以抵消一部分出口收入下降的损失,但对于出口型企业来说,出口的量,相对进口要大得多。因此,黄宏生才说,人民币升值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人民币升值不仅影响企业的出口收入,更重要的,它甚至会影响企业的采购体系和投资战略。
一些原来在中国进行生产的跨国企业,可能会将投资转移到墨西哥或马来西亚,20世纪80年代,台湾也曾经历过中国现在的压力,在台币对美元的汇率从1:40涨到1:25后,一些传统的低附加值产业,纷纷转移到东莞。同样,有专家分析,如果人民币升值,这些传统产业又会从东莞转移到像中亚、越南等更不发达的地区。本来,中国还有很多地区,比如西部,可以容纳这些产业,但因为货币的调整是针对所有企业的,可能使得中国被迫提早经历产业空洞化的过程。
当然如果仅仅从进出口的角度考察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无疑太片面了。从扩大海外投资以及降低外债成本的角度,升值当然是一件好事。ING的报告就认为,像东航和南航这样的公司就能从中获益。中国石化副董事长邵金扬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人民币升值,海外资产对我们来说会较便宜。”如果人民币升值5%,中国石化2003年进口的石油,以目前的价格计算,成本将减少逾1亿美元。
只是,在目前阶段,扩大出口仍是重中之重,出口企业处于主导地位,而海外投资企业仍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声音,在制定政策中往往不受重视。
最后,还有面子问题。升值说明一个国家经济的强劲,许多企业也赞同这一点。“从企业的角度,升值的幅度不能过大,但从综合国力的角度,人民币应该更坚挺,我们介于这两种希望之间。”上海东浩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总裁戴柳的话很有代表性。
腾挪的空间有多大
趋利避害,是企业的本能,尽管面对升值压力,企业展转腾挪的空间并不是太大,但在接受本刊调查的企业中,目前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规避汇率风险措施的企业超过了一半,达到55.9%,规避的方式,主要是银行远期的结售汇业务和远期外汇买卖。
戴柳说,他们已经建立了这样的货币管理制度,随时可以关心每一种货币的走势:如果一种货币处于强势,则要关心是不是已经走到顶了,到顶了,就应该抛;一种货币即使非常弱,但也非常关心它是否已经进入上升通道,如果是,马上买进。“上个星期,我一天之内抛掉了三笔美金,因为我认为,美元和人民币升值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即使人民币升值不是很快发生,但我的量非常大,换成人民币存款,更安全一些。”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在建立规避汇率风险的制度方面,外贸企业又一次走到了制造企业的前面,他们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政策的空间。以上海东浩为例,“以前,我们是打报告上去,批了就做,不批就不做,现在,我们决定,根据市场的波动,该做的我们就去做,在外汇管理条例允许的最大的空间内,去用好这些政策。”戴柳如是说。
2003年以来,外汇管理部门在外汇管理上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放松。以前,企业必须赚到外汇,才可以购汇。现在,只有人民币,企业也可以向外汇管理局申请购汇。政策越来越开放,企业可以利用的政策空间越来越大。
如果人民币升值,提高出口产品的报价似乎顺理成章,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否认了提价的可行性,“坦白讲,我们很难对客户讲,因为人民币升值,所以要涨价,这个讲不出口的。”邓国锐说。原因在于,基于成本优势的出口非常脆弱,经不起任何破坏。
已经成长为真正的国际企业的明基在这方面要成熟得多。他们从台湾到大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贷款改成人民币,因为当时金融风暴余波未了,人民币可能会贬值。2000年年底,公司又决定,把所有的人民币贷款变成美金,对供应商的应付款也改成了美金。因为那时候,美元贷款的比例已经很高,同时,美联储又开始降息。他们预测,美国经济会走弱。
“我们每个月都要向总部汇报自己的外汇头寸,总部根据头寸的大小去避险,每个月都会做一次微调。”明基电通财务总监许明昌说。
应该说,在外汇收入与外汇支出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避险手段。更复杂的避险工具包括,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以及套期保值等等。但遗憾的是,在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应的金融工具可以用来避险,正如邓国锐所说,“目前我们无法通过金融工具避免损失,压力确实很大。”
给企业留个席位
汇率关乎国民经济,也关乎企业兴衰,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寻找一条妥善的解决之道,但我们问及企业对国家相关政策的期望时,听到的却多是无奈和委曲,有的企业甚至翻起了WTO谈判和反倾销的“老账”,他们认为,当时,整个中国企业界根本就没有参与谈判过程。政府主导的谈判,使得企业在关税、配额、准入等方面,没有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权利。对此,他们有失落感,更有不满情绪。
不久前,在反倾销行动中,创维、长虹、厦华等彩电企业纷纷拒绝有关行业协会“统一行动”的建议,而表示要单独应诉,就是这种不满的表现。
他们认为,这次的汇率谈判,必须切实考虑企业利益。
黄宏生说,企业的愿望就是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配合政府提供有力的数据,让政府看到升值对中国的危害。但他说,目前还没有国家相关部门到创维去做调研。
企业界对政府的态度并不非常乐观,甚至对风传的利好消息都不愿相信,一位董秘在谈到对出口企业可能增加出口退税额度的政策时,干脆地说:“能把去年的退税款还清就不错了,都在打白条呢。何况,我今年的退税款到后年才能退回来呢!”
面对升值的压力和政策不明朗,一些企业进退维谷,黄丽泰的公司目前就处在两难处境:“以前,我们服装行业的退税是17%,现在可能要减少3-5个百分点。我们根本不可能把自己的报价提高3%。到底应该怎么定价,是把企业的一部分利润让给政府,还是怎么样,我们心里没底。今年的净利润可能减少50%。这是一个很大的现实。但我们也不可能不接定单,有那么多的工人要养,亏本也要做——我们也很无奈啊。”
他们也曾向政府反映情况,“但我们的政府毕竟不是最高的政府,我们是县级市,从中央到省,再到市、我们,有多少层,什么时候才能到我们这里?”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之间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两方面都能实现良好的互动,在每项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企业都能自己或通过代表其利益的中介组织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参与机制,使得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与企业达成共识,成为政府意志和企业利益的共同点与结合点。只有允许企业参与,才能保证他们的利益不被忽视,既然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主要后果都要由企业承担,那么在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会上,当然应当给企业留一个席位。
对于一个大过来说是必然的应从长远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