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疫苗”生产《非裂变经济结构模型》
第二章
非裂变经济结构模型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其实,有了物质也就有了物质结构。这是因为:具有本质、性别差异的物质是相互吸引的。当然,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结构与核裂变、聚变的物质结构有区别了,否则,就没有把它拿出来做专门研究的必要。那么,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笔者以为,区别就在于它们是否已经形成了核结构。组成核结构的物质,一般具有放射性,与进入结构的构外物质是否存在矛盾、排斥关系等。
当索罗斯等人,用他的“量子基金”对东南亚金融市场实施“轰击”时,不要说东南亚各国联合起来,如当时有两、三个国家携起手来,与之针锋相对的话,那么,结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如果东南亚各国有一个共同的金融组织对其外汇统一进行管理呢?我看,不要说一个索罗斯,就是十个索罗斯恐怕不是该组织的对手。如果东南亚各国联合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计划又怎样?
因此,笔者有理由说,金融危机是资本经济危机的最后阶段,它的产生必然会导致具有核心地位的市场经济联盟内部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经济计划体制的诞生,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历史洪流!
其实,具有核心地位的市场经济联盟的成立,已经为资本主义经济走向市场、计划经济作了充分准备,而它的发展,必然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市场经济联盟的团结和一致对外。否则,如果联盟国家之间各自为政或者见死不救的话,那么,类似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便不可避免,且成为家常便饭。
如果“资本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专利”的这句话成立,那么,是否说计划经济就一定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专利?当然也不是。笔者却以为,计划经济的产生,一定与避免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有关。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谁能避免这个矛盾,谁就是社会主义。
如果说人类社会刚步入市场经济的话,那么这种经济制度只有在今天才显得那么的有计划性和结构性,而这种计划性、结构性的完善必然是经济裂变的避免和经济聚变的形成即非裂变经济结构形成。
核结构是具有凝聚力的结构,是最不容易产生裂变的结构。从本章开始,我们将一起研究经济事物的非裂变结构、裂变机制、裂变趋势、裂变状态等一系列问题。在一个章节里,我们不可能将这么复杂的问题讲清楚,所以只好为此开设了若干个章节。非裂变结构虽然很复杂,但势必有其客观性。
裂变和非裂变当然都是自己的结构、机制,且一定互为“逆变”状态。也就是说,我们一旦有了对裂变结构、机制的认识也就自然有了对非裂变结构、机制的认识,而一旦做到这一点,如果再有外力的突然介入,自然也就可以避免经济裂变的发生。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识裂变结构、机制正是为了避免形成裂变结构、机制。当然,结构与机制也有区别,一个讲构造,一个讲构造的形成。
什么是裂变与非裂变结构?这显然是必须要回答清楚的问题。当然,也并非不是没有过担心,那就是“裂变经济学”不但没有为人类的经济社会做出贡献,反而被“后索罗斯”时代的人们给学了去。
我们知道,结构、机制都有聚集和向外发射能量的性质,根据是结构事物与环境事物是否存在能量差异。经济裂变与非裂变结构同样具有上述性质。在一般情况下,生产过剩即经济、资本资源化是裂变能量聚集的过程,而资源经济化、资本化则是非裂变能量聚集过程。如果后者占上风,显然对防止经济裂变有利,因为经济裂变使用的是散落于宇宙、社会、经济、市场、企业时空间的各种资源。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理解为是反资源、反财富、反资本、反盈利的东西。它们不仅特别丰富,而且也会像物理学上的核裂变一样释放出能量来,如被“人工经济裂变”的人们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说如何发现反资源、反财富、反资本、反盈利物质存在的问题,它们在遇到资源、财富、资本、盈利等物质时又是怎样“湮灭”的,在“湮灭”的过程中能量又是怎样产生、释放出来的,而这些能量的释放又会给社会造成那些负面影响,这一切的一切笔者只有在以后章节中分别予以阐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