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本科生“转学”转成进修生
王勇★孟潇/郑州报道
河南女大学生赵静正面临着7000元违约索赔。 2007年7月,凭借她曾就读的河南工业大学那些盖着鲜红大印的《毕业生推荐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等手续,赵静进入了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视野,并最终签下劳动合同……不过,赵静最终没能去上述公司报到。 因为学校突然告诉她,上面的“那些东西都是假的”,而且她迟迟没有拿到毕业证。于是她只有放弃进大企业的机会,同时还要向企业交纳7000元的违约金。 一切都缘于2005年的那次“转学”。 转学?进修? 当时,赵静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某学院就读本科国际法专业,已读至二年级。“学校有很多主课都是英语授课,但我英语不是强项……就想转学到家乡。”赵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2005年9月,赵静的父亲赵俊杰通过某“中间人”结识了河南工业大学某办公室主任,为赵静办理了“转学”手续,随三年级就读。赵静随后在该校完成了两年的学业。 2007年毕业前夕,赵静拿到了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学生历年学习成绩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等手续,并顺利地与用人单位签约。记者注意到,上述表格署有“该生在校表现良好,同意推荐”的意见,并盖有“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等4枚公章。 2007年9月,“因女儿迟迟拿不到毕业证”,赵俊杰找到了那位主任,“他对我说小孩儿(赵静)的毕业证办不成了。”赵俊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方告诉他,赵静入学时的身份为“进修生”,而非“转学生”。依据有关规定,进修生不发毕业证。 “当时办理‘转学’时,中间人答应可以办好小孩的事情:从大二开始读,2007年毕业,到时发给大学毕业文凭。”赵俊杰回忆说,期间,他也曾多次找过那位主任,“他对我说‘这个事情是领导安排的,你放心,尽可能给你办完’。” 赵俊杰称,为了“打点关系”,他还曾在赵静报到当天,一次给了“中间人”5万元。此后,赵俊杰又向那位办公室主任送礼价值约6000多元。加上赵静就读期间交纳的学杂费等,赵家在两年间投入了约十万元。“想不到是这种结局”。 赵静是“转学”还是“进修”?如是后者,该校为其出具应届毕业生手续作何解释?如为前者,赵静为何拿不到毕业证?《中国经济周刊》联系到了河南工业大学的那位办公室主任,希望对方核实赵俊杰的表述,以及回答上述问题,但对方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并表示有问题“找纪委去!” 记者随后与河南工业大学纪委取得了联系。“我们调查认为,她(赵静)来时就是‘进修生’。”河南工业大学纪委某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她的《成绩表》包括《毕业生推荐表》都是仿造的。”至于上面的4枚公章是如何加盖上去的,这位负责人表示“现在正在调查”。这位负责人还透露,校方已查实那位办公室主任确有收礼情节,已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并责令其写出检查、退还礼品。 此外,采访中记者还发现颇多蹊跷。如:赵静的《历年学习成绩表》竟然始自河南工业大学的“一年级”;其加盖钢印的“学生证”载明的入校时间也为2003年9月,而非转学的时间2005年9月;此外,赵静在河南工业大学就读的两年时间里,始终没有与同学居住,而是被安排在该校大学四年级的一个集体宿舍里。 “他(办公室主任)一开始还是想帮我的——把赵静的成绩‘建’到一年级,是为了以后便于办毕业证;安排赵静与其他年级的学生居住,是担心赵静与同学交流多了‘穿帮’。”赵俊杰如此解读。 但由于那位办公室主任拒绝采访,赵俊杰的这种说法目前尚属“一面之辞”。 馅饼?陷阱? 现在看来,赵俊杰错在试图为女儿寻找一条“捷径”。 依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学生转学,经两校同意,由转出学校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转学理由正当,可以办理转学手续;跨省转学者由转出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商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转学条件确认后办理转学手续”。 但《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发现,赵静“转学”时并没有依照上述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对此,赵俊杰坦言,赵静也曾申请,但转出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其“不附合转学条件”,未予批准。显然,赵静的“转学”行为属于典型的“不可为而为之”。 总结个中教训,赵俊杰坦言自己“有责任”、“过分相信了熟人与潜规则”。不过,在知情人士的分析里,上述“转学”最终未获“成功”的原因却颇有些“运气不好”的味道。 “这种‘操作方式’也不是说没有一点把握。”河南某高校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先以‘进修生’的身份进去,然后再慢慢改变身份——大学里每年都会有一些因为考试作弊、出国留学、退学、毕业补考不及格等原因拿不到毕业证的学生。只要‘运作’到位,进修生顶他们的缺换发个毕业证不成问题。” 据知情人士透露,类似的“操作”还有入校后“专升本”——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各高校每个专业每个年级的总人数是须固定的,不会增加,只能减少。而每个学校每年都会有学生因各种原因退学,那么空出来的名额就可以通过“操作”让专科生来替补。 被很多学生和家长寄予厚望的种种“操作”显然见不得光,但其为何又会屡屡发生?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沈敏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现在学生就学在很多地方和高校里依然十分神秘,正是由于缺乏阳光,暗箱操作、权钱交易才有了滋生的温床。” 阻止“交易”还需法律介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劳凯声表示,“对学校的办学行为必须做出明确的价值定位。必须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明确区分哪些可以通过市场来运行,哪些不能通过市场来运行。所有这些特点的体现都必须通过一种确定性,即法律的形式来实现。” (文中“赵静”“赵俊杰”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