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0日,信息产业部正式颁布,3G三大国际标准之一的“中国标准”TD-SCDMA为我国通信行业标准。这意味着TD-SCDMA标准技术方案已经成熟,影响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3G)进程的重要因素有了新的突破。 与此相反,业界关于TD-SCDMA的讨论依然更多地停留在“花落谁家”的争论上,显然已经不合适宜。 有消息称,3G预商用有望于春节后开始搭建。因此,更多地研究如何进行3G科学决策,“中国标准”TD-SCDMA怎么执行方能成功“蹿红”,才是当务之急。 先天优势与后天缺憾 作为“中国标准”,TD-SCDMA刚一诞生,时代就赋予它无数的光环。无可厚非,TD-SCDMA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通信领域的知识标准。国务院领导人曾在有关批示上指出,TD-SCDMA的产业化如获突破,“将标志着我国从模仿型技术进入拥有自主技术和标准的大跨越”。 多年来,国家在全面推进TD-SCDMA标准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商用化进程等方面,作了许多的工作。向国际电信提交TD-SCDMA标准、开展TD-SCDMA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为TD-SCDMA指配155MHz频率、推动TD-SCDMA产业联盟和技术论坛的成立、组织技术试验等,都表明了国家的态度和决心。 光环的背后,TD-SCDMA已经形成了全面和比较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与WCDMA、CDMA2000相比,TD-SCDMA拥有巨大的技术优势。 大唐集团董事长周寰指出,TD-SCDMA采用了智能天线、接力切换、先进的多用户检测技术以及下行包交换高速数据传输等高科技手段,是目前所有3G标准中频谱利用率最高的技术,有能力以较低的代价为客户创建灵活的3G业务平台。
但TD-SCDMA产业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另两大国际标准,在全球没有任何商用经验。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室主任史炜认为,目前TD-SCDMA还不足以跟其他两个3G标准抗衡,尽管它可能在个别环节上有优势,但在整体的商业操作模式上还是一个空白。 基于TD-SCDMA的这种状况,如何规避或者降低TD-SCDMA运营的风险,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与2G网络“唱双簧”
规避或降低TD-SCDMA运营风险,必然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其基础就是充分利用并合理配置现有的2G网络资源。以2G网络为依托,TD-SCDMA方有成功的胜算。
从客户感知角度出发,以客户为中心,成功运营TD-SCDMA必须以2G网络为依托。我国移动通信行业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完善、成熟的2G网络。通过2G网络,用户很容易就享受到清晰流畅的语音通信、丰富多彩的增值业务、优质贴心的个性化服务。
可想而知,TD-SCDMA的运营初期肯定无法与成熟的2G网络相比拟。用户感觉不到TD-SCDMA的优势,自然不会为TD-SCDMA买单。只有以2G网络为依托,让用户在2G海洋中感受3G的新鲜气息,从而认可3G,认可TD-SCDMA。
成功运营TD-SCDMA必须以2G网络为依托。以2G网络为依托,运营商拥有一定的2G网络资源,能更好地实现向TD-SCDMA的平滑过渡,既达到节省投资的目的;同时保证运营商在2G业务上的盈利能力,为TD-SCDMA网络的铺就和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后盾。
不仅如此,以2G网络为依托,可以有效防止运营商的急功冒进,即使运营商在TD-SCDMA上发展出现一时不顺,也有2G可以退守并积蓄力量,降低风险指数,从而促进TD-SCDMA更好的发展。
站在民族的高度看,成功运营“国家标准”TD-SCDMA必须以2G网络为依托。我国各个层面为了TD-SCDMA的成熟付诸了太多的努力和心血。以2G网络为依托,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TD-SCDMA运营风险,并做到以用户为中心,TD-SCDMA商用成功方有了胜算,“国家标准”TD-SCDMA真正走向国际才有了可能,民族产业更加兴旺发达也就在望。
“拉郎配”猜想
以2G网络为依托,合理配置现有的2G网络资源,对此业界已有共识。从2004年上半年的“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四合二”方案,到2004年年底的“中国移动与中国铁通、卫通整合;中国联通分为三块,CDMA移动网络划归中国网通、GSM移动网络划归中国电信、联通原有固话及长途网络按南北划分,其中南方业务归中国网通,北方业务归中国电信”的“六合三”重组方案。2005年下半年,业界又有了“拉郎配”的新猜想,即:联通G网+电信+北铁通=中国电信;联通C网+网通+南铁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卫通=中国移动。
任何一种重组猜想,无非意在合理配置2G网络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当然,如何最有效配置好2G网络资源,政府部门还没有“一锤定音”,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格局仍然充满了未知数。
作为TD-SCDMA迅速成功的必要条件,2G网络的支撑至关重要。可以预见的是,为了TD-SCDMA的快速成长,为了我国移动通信业的健康发展,2G网络与TD-SCDMA“唱双簧”势在必行。
(通信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