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亨利·福特(1)
系列专题:《管理大师用著作与您对话:管理思想全书》
亨利·福特 Ford ,Henry (1863—1947) 个人背景 ● 1863年7月30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Michigan)迪尔伯恩市(Dearborn)的一个爱尔兰裔家庭。 ● 断断续续上了8年学。
● 1896年在底特律做机械师,制作了第一辆实验型汽车。 ● 1903年创立福特汽车公司。 ● 成功地使汽车进入大众视野,而不再是有钱人的一种奢侈品。 ● 高产量、高效率流水线生产方式的独立创造者。 ● 1947年4月7日逝世于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市。 主要著作 《我的生活与工作》(My Life and Work)(1922)* 《今天与明天》(Today and Tomorrow )(1926)* 《我的产业哲学》(My Philosophy of Industry )(1929) 《向前进》(Moving Forward )(1931)* *福特是萨缪尔·克劳瑟(Samuel Crowther)名义上的合著者。 人物概要 福特是流水生产方式的缔造者,这种生产方式在随后的20世纪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和推广,尤其在汽车工业和其他大规模生产行业内更是如此。他促使初生的汽车工业从美国东部金融势力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创造出了高薪、低价、高效率、高产量和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模式。这些创新被许多产业和国家纷纷效仿,但福特汽车很少以其技术进步而闻名于世。随着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福特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都市化、大规模道路建设及农业与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1.导言 福特通常被视作20世纪“工业产业”变革的主要推动者,他将工业革命推向了顶点。他的公司把各种生产联合起来,最后使用流水线将各部分零件组装成一部汽车。在流水线生产中要使用始终如一的规定动作,众多的子流水线要汇集到一条主流水线,这样才能够经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的单位,应用垂直一体化原则去完成全部的生产。福特为保持高标准的产出,花费了很多金钱和人力:从1914年起,福特公司的工人享受着相当高的工资待遇,而其产品却保持着低价;福特汽车销量一直居高不下,公司的经济实力迅速膨胀。 虽然福特常被视为流水线和高效率、高产量大规模生产的创造者,但其实他藉以成功和成名的那些发明和思想,多数已存在了好几十年甚至好几个世纪。除去内燃机和汽车本身,早就存在的发明和思想包括:科学管理和随之开展的工时定额研究、动作研究,根据计划使用的工资激励,通用零部件、标准化库存管理,生产、会计等编制程序的使用,流水线与产品线,以及连续作业流水线生产。 然而,福特建立了一整套生产、装配和运输体系,这套体系具有空前的灵活性和广度,类似后来20世纪出现的JIT制。福特的主要抱负是将汽车推向大众,他信奉平等、运动、变革、现实主义、直截了当和简单化,这是一种典型的美国式精神。自我推销天分使他的成功极富戏剧性色彩,对于组织长期发展的忽视,以及早期取得成功后公司管理的无力,也是十分美国化的。现在,福特的名字常与僵硬的生产模式和剥削工人联系在一起(Galbraith,1960;Beynon,1973),但其实这些缺点也是他成为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与慈善家的理由(Ford,1991)。
更多阅读
亨利·福特的六大管理精髓 亨利福特自传读后感
亨利·福特(HenryFord,1863—1947)是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汽车大王”。现在,福特汽车公司依然是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和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之一,该公司推出的“T型车”和第一条流水线带来了世界汽车工业的革命。其中,“T型车”1500
亨利·福特 亨利福特故事
亨利·福特亨利·福特(HenryFord,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8日),美国汽车工程师与企业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个人简介 亨利·福特(Henry Ford,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7日),美国汽车
亨利福特的故事 从汽车大亨亨利·福特分析企业管理中的心理
一个曾是母亲的无可辩驳的宠儿的人一生都有一种征服者的感觉。这种对于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弗洛伊德 案例:世称亨利·福特为机械天才。福特公司创立于1903年,到1914年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福特发明的T型车
亨利福特二世 爱吃亏‘冒傻气‘的亨利·福特
最近读《亨利·福特自传》,是的,就是那位给美国“装上了车轮子”的福特先生的自传。因为书的扉页上有一句话,“消费者是我们工作的中心所在。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时刻想着我们的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句话
第26节:沙漠只适合仙人掌(1)
系列专题:《求职全攻略:面试,你的价值在哪里》 第7节沙漠只适合仙人掌 ——经验借鉴需谨慎 “时尚BLABLA”集团,在校园里拉开了大幅招聘海报,它竟然别出心裁地用了“罂粟花”为主题,黑色的底色上,红色花朵怒放,上书“这份迷人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