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单身女性的隐私:新单身女人(全文)》
艾丽丝是个单身无子女的中年教师,在一次伯妮斯·费希尔对他的采访中,表达了对流浪女人恐惧感的乐观看法:“流浪女人给别人太多的警示,她说,‘有人会照顾我的。’” 我现有的一切已经足够了,至少目前足够了。摇篮摇动时咯吱作响,女儿睡得那样甜美、那样酣沉……我深深眷恋的小镇上有我亲爱的朋友和家人,我房前屋后爬满了野蔷薇花,深粉色的野蔷薇花,相互争奇斗妍,或者自开自谢。 ——伊丽莎白·伯格《直到切身体验之前》 在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直到切身体验之前》,伊丽莎白·伯格通过塑造主人公形象,表达了初为人母的单身女人所感受到的那种满足和喜悦。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成熟,母亲和孩子的感情逐步深化,这种满足感也会日益加深。但满足的同时单身母亲也面临着很多艰苦的任务,其中最艰难的就是单身母亲身兼两职:养育和管教子女。虽然不时有亲友扶助,也有在外居住的孩子父亲或者代理父亲帮忙,养育孩子的重任仍主要由母亲一个人承担。就像本书中讨论的其他问题一样,我在此不想强调单身母亲和有异性伴侣的母亲之间有何差别。实际上婚姻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抚养孩子是单方面的责任,原因是同性恋伴侣中大部分母亲承担了抚养孩子的主要甚至全部责任
![第79节:新单身女性(79)](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27409940811.jpeg)
很多研究发现,即使在完整的家庭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爸爸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要长得多。最近的调查表明六七岁大的孩子,妈妈每周和他单独在一起的时间有22个小时,而爸爸仅仅两个小时。十五六岁的孩子,妈妈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是爸爸的两倍。。如果男女双方同时全职工作,他们也像单身母亲一样,需要建立自己的亲友圈子共同完成抚育子女的重任。 我长期跟踪调查的13个单身母亲当中,只有三位母亲在孩子的生身父亲积极协助之下养育孩子,而且这三位母亲都离过婚。无论离婚还是未婚的单身母亲,都要面对养育子女的诸多问题。除此而外,她们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文化偏见,即我们的孩子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成长,必然心灵饱受创伤,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单身母亲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歧视意味,因为我们很少说已婚母亲。 成熟的单身母亲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类似消极的文化偏见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这一问题本章稍后将深入探讨)。1980年到2002年间,所有新增婴儿中未婚妇女生下的婴儿比例从18%上升至34%。同一期间,30至34岁之间未婚妇女生下的婴儿则从7%上升到15%。到2002年,2/3未婚生育的母亲超过20岁。而绝大部分单身母亲或者离婚,或者与对方分居,还有4%的单身母亲丧夫。换句话说,2003年有23%的孩子只和母亲在一起生活(还有5%只和父亲一起生活)。而且,美国70%的孩子在18岁以前都经历过短期的单亲家庭生活。但大部分单身母亲家庭并不贫穷,2000年只有30%左右的单身母亲接受社会救济,这一点和人们眼中的单身母亲的一贯形象恰恰相反。这些人口统计的变化说明,我研究中涉及的所有单身母亲们都知道,还有很多别的单身母亲,我们的孩子们都有同龄朋友在单亲家庭中成长。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开始从事此项研究。我采访的大部分单身母亲都是40岁到50岁出头,孩子一般都十几岁,大部分单身母亲们都正为孩子青少年期的特殊问题而奔波劳碌。有个例子非常典型,代表了所有十几岁孩子的单身母亲。我认识的单身母亲当中,有不少子女都非常优秀,但单身母亲如何度过孩子这一艰难的成长阶段,是一个重大议题。大多数单身母亲不依靠男方参与,独自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任,她们面对社会文化对单身妇女的偏见表现得较为无力和软弱。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这些受过教育、有见地的妇女们完全可以无视社会舆论对单身母亲的贬斥态度,完全可以对自己或别人宣称:这些单身母亲受过教育,经济上又独立,她们的孩子肯定没有问题梅丽莎·路德克研究选择当妈妈的中上阶层年龄较大的单身女性和青春期的贫穷的单身妈妈对比,结果发现前者的情况是这样。。但现在我们面对着充满困惑、躁动不安的青春期子女,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自信。“我感觉我那十几岁的儿子简直就是问题少年统计中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职业单身母亲这样说道。这位母亲经济状况良好,而且一直有亲朋好友,父母姐妹帮她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