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关闭分店、业绩暴跌等关键词是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挥之不去的“雾霾”。盲目扩张争取市场份额,产品以模仿为主缺乏创新等是造成它的业绩严重下滑的主因。 进入2013年,六大本大运动品牌面临的形势依然冷峻。业内人士指出,本土运动品牌正在集体过冬。未来两三年内,这些企业仍然难以迎来复苏的“春天”。 这种状况,和目前国内运动品牌企业在销售渠道中普遍运用的代理分销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表示,我国现在的产品分销体系是分销+特许,甚至是分销、特许、直营3个模式混为一谈,这种模式对市场供需反应迟缓且不准确,不适合特许连锁的发展,已经到了转型时期。 与外资品牌相比,国内品牌代理模式粗放、分销网络庞大等诟病,导致他们的库存比例增多,品牌美誉度也大大下降。 那么,本土品牌如何突围?

裴亮认为,要做到管理模式高效,精细,首先要保证总部和终端之间是透明的,而不是存在总部、区域、加盟店之间的长链条模式,这样如果发现问题,也来不及解决。 业内专家马岗也表示,中国服装业经过几十年的粗放型发展,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再追求量的增长只会导致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与企业竞争由品牌营销和渠道规模的比拼上升到供应链协同能力的竞争,服装业的增长模式也必须从渠道和营销拉动向精细化运营转变。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国际与国内市场疲软的大背景下,目前本土运动品牌应该进行资源优化重组,合并一批企业实力、品牌影响力不强,市场份额较少的企业,整合资源,以实力占据市场。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指出,合并重组是很好的,只是对于国人来说,实现起来不太容易。从政策角度来说,政府从严监管一方面遏制了一些不道德企业的投机行为,但也阻止了本土品牌企业实现市场自主调节机制的发挥,要想企业发展壮大,政府应该给本土品牌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宽松的融资、集资的市场环境,才有利于企业成长。 胡星斗说,从行业的角度,本土品牌要想突围,要重视本土品牌自身的建设。本土运动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必须站在国际化竞争的高度,看待和谋划企业的发展,虽然自身起步在低端,但定位必须在高端。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占据市场份额。 也有专家指出,在经历了10年的高速增长后,本土运动品牌已进入到成熟发展阶段,当渠道已经达到很大的基数后,就只能通过品牌突围,通过品牌拉力来提升毛利率,即内生性增长,这或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进军电子商务是传统运动品牌未来实现品牌突围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