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过去的经历看,我这17天的时间会非常赶。2006年世界杯时我的生活写照是,白天“弥留之际”,晚上“回光返照”。一天只睡三个小时。
口述·李承鹏 整理·王倩(记者)
我的奥运生活就是写专栏和做节目——每天给报纸写一篇评论,还要进棚录几档电视(或网络视频)节目。上午,我会和奥运冠军们一起录制全国26家都市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夜间大型谈话类节目《大话奥运》;晚上6点档是《实话实说》栏目在奥运期间的大型直播互动节目;每天还要去新浪录它们的视频节目《金牌响叮当》;可能还会有第四档节目,是CSPN(中国体育联播平台)晚上10点档的奥运直播节目,欧洲杯期间我和CSPN已经合作过了,和黄健翔一起评球。 很多人喜欢我的文字,特别的李承鹏,别人写不出的。也有人挺烦我的。现在我已经明白说话和写字是两种技术范畴的活,说话要让大家哈哈大笑的,写字让大家会心一笑就够了。我会在专栏里说C罗“这个背着书包放学不回家的嘻哈青年”,说德科“长着巴西农民的脸,颓废中却有一丝优雅”,这些是我文字中的优雅,但上了电视就需要口语化。我和黄健翔一起评欧洲杯,说土耳其前锋(想过葡萄牙后卫)“小心腰被拧成麻花”,说德国后卫“长达半年的转身”,这种味道和文字不同的。而且我们俩在一起特别会说段子,话语方式和其他说球的人不同的。我第一次上电视是1995年去四川卫视解说英超,紧张得就只想上厕所,一年后才慢慢消除了紧张感。 照过去的经历看,我这17天的时间会非常赶。2006年世界杯时我的生活写照是,白天“弥留之际”,晚上“回光返照”。一天只睡三个小时,给报纸写三篇稿,给电视坐两次台。我的球评基本都是在央视600平方米大演播室二楼的导播室后面那个走道边上一个三级楼梯上完成的,编导和化妆师随时监视我的写作进度,电视台的众哥们来来往往地看着我如同一个怪物(摘自李承鹏博客《世界杯日记》)。 如果还有时间的话,我肯定会去现场看比赛。男足和女足决赛是肯定要看的,中国对希腊的男篮小组赛门票我也有的,我还要去看拳击决赛,邹市明很有把握夺金牌的,肯定得看这场。还有时间能看其他比赛,我也一定能弄到门票,这倒不用担心。 在媒体这行已经呆了18年,在奥运现场报道了很多比赛,但对这些比赛当时的具体印象,我真的不太想得起来了。专业记者在现场采访结束后,脑子都是空白的。凡是能把自己当时的经历说得很清楚的,一定是平庸的记者和评论员。前线记者看到的只是比赛现场的瞬间,他获得的资讯还不如后方的消息更综合全面。我在前方的感觉经常是两眼一摸黑,国内居委会老太太们都知道中国已经拿到了16金时,我还以为只拿了14金呢。 作为北京市民,生活是有不便,但都为了奥运嘛。我的车是双号,今天和明天正好轮到单号,只能打的。但双号的时候,该堵车的地方还是堵。我身边有两朋友都买了自行车,说是要骑车上下班。听说有很多人在找人拼车,但北京太大了,想找一朋友,还要住得近的,去同一条路线,挺不容易的。而且总不能一辆宝马和一辆奔奔拼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