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周易八卦到六十四卦的演变,到印度人发明,再传到阿拉伯,再传到欧洲的“阿拉伯数字”,从古代的中国人发现的神奇的圆周率、再到欧洲人发现的神秘的黄金分割,从加减乘除、“小九九”再到开方、微积分一直到今天探索遥远星系的“光年”,数字无一不在使用着。因此,数字一直是伴随着社会的人类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而来的,并同时也由数据记载着人类的历史与人类的未来所有信息。
“教皇有几个师?”这是斯大林当年一句最著名的问话。对于崇向铁腕统治的斯大林来说,数字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从GDP的统计数字到国家竞争力的分析,从市场占有率的递增到股市大盘的眼花缭乱,从年轻人高举着分数挤上名牌大学的独木桥到商店里各类数字代表的金钱价码……时光一晃多少年过去了,人类历史发展好象没有一天离开过数字。一切都需要量化,一切都以数字所形成的数据为衡量的标准。即使苏格拉底的反问与尼采的反叛,孔子的思想与爱迪生的灵感,理性与感性、灵感与智慧……这些充满智慧的思想,也给打上了无数的数字烙印。
我无意去探讨“数字”这个汪洋大海,去探究数字、数据与历史到底是什么关系,而只是想就当今这一数据时代其中的一个小内容,谈谈我的看法。
当互联网如雨后春笋一下子蜂涌而来,人们用数据里面最基础的数字“1”、“0”解读着这个信息时代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名副其实的“数字化时代”,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互联网上现在人人关注的“点击率”。
“点击率”代表着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一个思想、一个创意到底有多少人去留意他去思考它。凡是会上网的人,都会关注这个问题。而一些网站更是乐此不疲地以“点击率”为其追求的目标,因为在这个数字化时代里,“点击率”就代表着财富。
我不反对网络时代对于点击率的追求,就好象我不反对财富一样,但我反对庸俗的“点击率”的追求,就好象我反对网络流行的对那些低俗和浮躁现象的追捧一样。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在继报纸、杂志和电视之后,正在引导着这个社会的发展,引导着这个社会的到底将走上一个什么样的未来。然而令人遗憾地是很多的网站包括一些标榜“最大”、标榜“正规”的网站,也打着“人性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招牌,在“点击率”的“标准”下,正在主观地、客观地引导着这个世界走向一个未知的未来。
且看这个网络世界充斥其间的“性”与“女人”,“八卦新闻”与“虚无事件”;且看这个网络世界上一些网站把一些无聊的话题上了头条,标题套红甚至放大;且看这个网络世界上的一些网站以会员数量为唯一标准,“马甲”与“弱智”成了主角……当某网站花钱雇民工单纯为了“灌水”的时候,当一个不怎么漂亮却有些自我飘飘欲仙的女孩成为“吸引眼球客”的时候,当以展示自我性经历而满足的变态者成为世人话题的时候……看看唾沫横飞、争先恐后更加有样学样的网络,看看标榜现代的所谓媒体人以“赞叹的语言”去引导社会大众咀嚼和品位这一切的时候,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难道这些媒体人就不怕玷污了文字?难道这些最害怕“病毒”的网站就不怕垃圾本来就是生长病毒的温床?
当我的大脑里出现一连串的问号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前面提到的尼采,他的著作虽然很多,但是自我出版的巨大花费并没有使几个人垂青他的作品,也就是没有被财富所量化,因为他的著作卖的很差。但不能因为一时的冷落就会否定他的价值,“是金子总会闪光”,尼采的著作最终不但被充分畅销和量化,而他的思想也成了人类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这个社会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不会因为一时间的“沙尘暴”就会否定整个艳阳天,看看历史上那些热衷于庸俗的各类“媒体”,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总有一天会被社会归于“街头小报”一族中,而那些记者最终也只有被“尊称”为“狗仔队”的份。网络作为一种最新的媒体,我看同样也逃脱不了社会伦理的这个定数。
我们再回到“数据时代”的话题。单纯为追求“点击率”而只是追求“点击率”的手段,以及单纯以“点击率”为来衡量这个网络时代的体现,应该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综观人类几千年的理性发展,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这个社会恰如一个筛选除净粮食的“振动机器”,在不断振动和输送的有营养的“粮食”到社会的同时,也会不断地沉淀、筛漏和剔除粮食中的灰尘、沙砾和石头!对于信息如此、对于文章如此,对于整个网络经济甚至整个网络社会还是如此!主流的社会在创造主流文化的同时也会创造主流的财富!
剔除了庸俗、虚假和单纯以金钱为导向的“数字”,才是“真正”的“财富数字”。圣经有云:“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不必担心当今的社会还会象尼采所处的时代一样,到了“发疯”以后才获得社会的承认并得到财富,因为现在的时代是一个超速发展的时代,财富不再如过去那样疏忽和纠偏之迟。接近财富的时间也在大大的浓缩,过去两千年,其后二百年,而今两年甚至两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