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国衰落:沦陷的美国经济》
财经界过度乐观 股市大亨唱好股市是常有的事,一般来说都唱得太乐观。以“亚洲股神”李兆基为例,他认为恒生指数于2007年底见30,000点,2008年春季或上探33,000点。后来他又修正了对港股预测,将恒生指数重上30,000点的时间,由2007年底延至2008年春天,2008年秋季才见33,000点。2008年10月2日,恒生指数报17,903点。由此可见,当时的财经界对后市的乐观程度。当然,除了亚洲股神之外,不少香港财经界的知名人物都有类似言论。 早在2007年11月24日,次贷风暴刚刚浮现时,正在挪威宣传新书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立即大发定心丸,告诉民众次贷风暴已经了结。
![第15节:财经界过度乐观](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282955464374.jpeg)
许多经济评论员于2007年底就已经断言美国的次贷风暴只是“茶杯里的风波”、 “微不足道”、“杞人忧天”等。 当这些财经界专业人员轻视次贷风暴时,次贷风暴横扫全球股市和汇市,杀伤力之大,令人大吃一惊。 即使在2007年12月,金融市场因为次贷风暴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没有人认为次贷风暴是严重经济问题。2008年3月至4月,美国华尔街及香港弥漫着次贷风暴已成过去的气氛。报纸杂志出现不少讲述次贷接近尾声、趁机入市、低吸图利的文章。当有人谈及次贷风暴,大家都会说那已经是几个月之前的事,早就事过境迁。 2008年3月14日,标准普尔(注:标准普尔,S&P 500,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由普尔先生(Mr Herry Varnum Poor)于1860年创立。由普尔出版公司和标准统计公司于1941年合并而成。标准普尔为投资者提供信用评级、独立分析研究、投资咨询等服务。1975年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或“NRSRO”。)发表报告,认为美国次贷问题带来的资产减值规模,将达2,850亿美元,但相信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减值将近尾声,次贷最严峻的时候已经过去。 股市在市场气氛良好之下大幅回升,投资人放心入市。可是,没想到这些财经界天之骄子竟然估计错误,到了6月时,次贷风暴的核心问题仍未解决,为了应付次贷风暴的降息措施,却出现严重副作用——通胀急升。在美元汇价下跌、通胀高涨、银行及保险业资产质素下降和房市势危的四面楚歌之下,股市又经历一轮“灾劫”。 美国的证券衍生工具面值达到182兆美元,没有人知道最后的损失会有多少,即使损失只有10%,后果就已经很难想象。美国房市水深火热,缴不出房贷的次贷借款人和法拍屋(注:法拍屋,即法院拍卖房屋,香港称银主盘,指的是遭法院强制执行拍卖的房屋。当债务人(业主)无力履行按揭合约,或无法清偿债务时,而被债权人经由各种司法程序向法院声申请强制执行,将债务人名下房屋拍卖,以拍卖所得价金满足债权。而在过程中遭到拍卖的房屋就是所谓的法拍屋或银主盘。)的数字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房市复苏可说是遥遥无期;美国金融机构的财政状况每况愈下,企业盈利惨不忍睹。但是,股民们却相信次贷风暴的最坏时刻已经过去,偏偏在金融市场不明朗的时候大举入市,期望根本不会出现的反弹。当然,股市在那么多投资人进场的情况下会有实质升幅,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投资人仍要向现实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