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热点经济问题:经济学大师如是说》
10 落后了就要改良,制度也要优胜劣汰 托尔斯坦·凡勃伦美国制度学派创始人 精彩语录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人类经济生活借以实现的各种制度,而制度由思想与习惯形成,思想与习惯又是人类本能所产生的。
![第35节:落后了就要改良,制度也要优胜劣汰(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29168660719.jpeg)
在这样依据收益力的资本估值中,资本估价的核心不是工厂的成本,而是所谓公司的商誉。 人类在社会中的生活,正同别的生物的生活一样,是生存的竞争,因此是一种淘汰适应的过程;而社会结构的演进,却是制度上的一个自然淘汰过程。关于人类制度和人类性格的一些已有的与正在取得的进步,可以概括地认为是出于最能适应的一些思想习惯的自然淘汰,是个人对环境的强制适应过程,而这种环境是随社会的发展、随人类赖以生存的制度的不断变化而逐渐变化的。 在文化发展进程中,大多数历史悠久的文明或社会都是时时响应强制性的召唤,根据它们的天生本能修改其制度方案而得以成长的,不这样做的结果不是崩溃就是衰退;本能倾向不同,文明或人民对生或死的选择也就不同,而且选择多半是盲目的。 一个社群的结构如果是由经济秩序组成的,便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工业或者经济机构。这些秩序就是这个社群在和它生活在其中的环境接触中继续其生活进程的习惯方法。 人们的行为举止是非理性的,人们遵循习俗与习惯,而不是力求效用最大化。 对实际知识的现代信念可能有充足的根据,也可能没有。人们给了它这么高的地位,或许是对偶像的崇拜,或许是对人的最高、最基本利益的损害。含糊地怀疑这种科学崇拜不完全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对这类实际知识的绝对追求,必然在总体上造成人的退化和不安,这既反映在它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方面,也体现在实际知识取得巨大进步之后的物质后果上。 企业的动机是金钱上的利益,它的方法实质上是买和卖,它的目的和通常的结果是财富的积累。谁要是目的并不在于增加财产,他就不会参加企业,更不会在独立的基础上经营企业。 商业的艺术是讨价还价、厚颜无耻、善于推销、制造信仰的艺术,其目标在于以整个共同体为代价使商人获利。有形绩效或普通产品都不是商业的目的。商人的交易所能提供的任何实质性的用途都跟他的目的完全无关,除非它能间接地影响他的客户而对自己有利。 经济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状态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