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掌握经济学精髓: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3章“理论”是用来说明“问题”的 在日常生活中,当对某个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困惑不解时,你会怎么办?是去求朋友帮忙,还是向教授请教,或是去网上搜索相关信息?你知道经济学家在这种情形下会怎么做吗?当一位经济学家遇到问题时,他会用经济学方法构建一个“理论模型”,然后搜集经验数据进行检验,并在确证无误后拿来预测或寻找答案。 3.1 经济学家研究问题的套路和态度 假设琼斯夫人是一位经济学家,她对美国犯罪率为何高于英国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首先,她要识别出影响犯罪率的关键变量有哪些,进而构建一个她“自以为是”的理论模型来。所谓“关键变量”,就是经济学家认为能够解释所研究问题(如犯罪率)关键原因的那些变量。为了识别“关键”变量,她必然要剔除掉一些“非关键”的变量。例如,琼斯夫人认为与犯罪率相关的变量总共有15个(A~O),其中,她认为变量B、G和H是非常重要的,是可以解释英美犯罪率差异主要原因(99%)的“关键变量”;而其他变量并不怎么重要,其影响甚至可以说微乎其微(1%),因此应该剔除掉。
![第15节:第3章“理论”是用来说明“问题”的(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292449604352.jpeg)
在确认了关键变量之后,琼斯夫人将就这三个变量如何影响犯罪率提出自己的假设。比如,她可能假设当变量B增加时,犯罪率会上升;或者当变量G减少时,犯罪率随之下降,等等。将三个关键变量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以某种方式描述出来,这就是她要用来说明问题的所谓“理论模型”。 接下来,琼斯夫人将会搜集经验数据,给她的“理论”装进“数据”进行实证预测,如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就说明她的理论模型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就要继续修正模型,直到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为止,这个过程就叫做“理论检验”。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这个步骤至关重要。一个门外汉总是以某件事情“看起来很完美”就认为它是“正确”的,而职业经济学家不会这样。他们认为,很多事情看起来好像是正确的,实则不然;当然,如果真是正确的话,他们也会欣然接受的。 举例说明。设想你是与哥伦布同时代的人,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地球是平的,如果你不是职业科学家或经济学家,你很可能也会认为地球就是平的。毕竟,日常经验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这样;当然了,今天我们人人都知道地球并不是平的,而是圆型的球,叫“地球”。 再举一例。假设你生活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所有人都不知道细菌会导致疾病,当时有人告诉你,流感是那些微小病菌所致时,你会认为他是疯子;毕竟,在那个年代,谈论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就像今天谈论一只隐形兔子在跳舞,会被人认为是在说胡话。可见,过去看似完全不可思议的观点,在今天却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在科学史上是常有的事儿。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为了找到“真理”,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用证据说话,不能因为“看上去很美”就信以为真。大多数人看似正确的,其实往往是错的,要经过科学验证才能确信。这就是经济学家所具有的“科学态度”。 3.2 学会用“如果/那么”腔调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