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语录体企业管理专著:管理如歌》
为了帮助年轻人成长成才,宾馆结合机场改革重组的大环境与宾馆面临的市场经营压力,将危机观传导给员工,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业务、获取学历,以便打好基础,提高自己的身价,为未来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现在,在一百余名初始学历都不高的派遣员工中,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和正在参加学习考试的人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一,特别是原本只是高中毕业的邓金乔还差一门课就能拿到本科学历了。李玉伟在演讲中说过的一句话或许可以代表他们的心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了更美好的将来,现在必须加紧努力。” 做这一切,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宾馆的管理者认识到,“让客户满意、让员工自豪、让社会认可”的企业使命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让员工满意,因为员工更多地面对客户和社会,员工得不到尊重,也就不会去尊重客人。而单纯依靠物质上的奖罚、制度上的调整,往往只能留住员工的人,却留不住他们的心。

员工对宾馆的热爱与回报,是最让管理者欣慰的事。如今宾馆的这些年轻人,已经不再是当初拘束、胆怯,甚至连马桶都不会用的农村孩子的模样,他们的精神、气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活跃而干练,自信而礼貌,工作积极主动。在宾馆工作锻炼过的员工一到了外面,都是抢手的人才,很快就会成为新单位的骨干。尽管宾馆的效益在这几年还处于爬坡阶段,骨干员工却一直保持着较低的流失率。徐彦红说,现在外边给我再高的条件我也不去。平时休假在家的时候,呆长了都想回单位。 在这个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经营基础十分薄弱的宾馆,员工们相信只要用“心”为旅客服务,旅客就会感受得到。在这里,解急救难、拾金不昧已经成了常事,客户至上、真诚沟通使人从走进大堂的那一刻起便宾至如归。每年宾馆收到的感谢信、表扬信不计其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宾馆从最初的经营困难、营业额仅200多万元,几乎难以为继的境地中走出,2006年的营业额达到了830万元;入住率也从2003年的37%上升到2006年的72%,还被评为天津服务行业诚信单位,成为第五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金牌获得者所在单位,总经理赵春阳则被评为中国饭店业优秀职业经理人、全国饭店业优秀企业家。作为长期客户之一的大新华快运公司在给机场宾馆的感谢信中这样评价:据我公司入住各类人员反映,对宾馆服务满意,能感觉到宾馆品牌服务的理念,是属地宾馆服务的带头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机场宾馆就像一面镜子,它取得的成就其实是机场几年来坚持不懈地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力所获得的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它取得的成就也是对机场“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和思想建设的回报。 一直以来,机场党委坚持企业不是为管理而管理、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企业共同进步的理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天津机场的发展,在扩大再生产的同时要兼顾员工的生活和精神追求,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将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理念融入到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坚持文化建设向制度渗透、向品牌渗透,遵循“让客户满意,让员工自豪,让社会认可”的使命,将“省挣占建”、“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学习是企业进步不竭的动力”、“企业不懂创新就没有希望”、“企业无人则止”等积极的、优秀的、善良的、正义的理念,从员工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来并传递出去,让这些文化的“种子”在人们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机场把对各级管理者的严格管理和悉心呵护相结合,一方面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加强业务培训,组织他们参加职业经理人的学习和考核,让他们的管理实践得到及时引导,整个管理团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也得到提高;一方面在心理和精神上关心疏导,有针对性地与管理人员座谈、交流,解决具体存在的思想问题,在每月的安全生产效益形势分析会、中心组专题学习中,张木生董事长都结合企业运输的生产情况,结合企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观,提出有针对性的思想观点,不断调整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为机场这艘航船指明方向,使它一直沿着正确的航线前行。在管理层每次会议、每次调研、每次决策中,在每一项制度、每一个流程的执行中,无不体现着天津机场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样,各级管理人员通过学习和历练逐渐成熟起来,员工们也在耳濡目染中有了更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