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语录体企业管理专著:管理如歌》
简朴隆重的仪式结束后,大家开始参观校舍。破旧简陋的教室里,孩子们整齐地坐在课桌前,一双双明亮期盼的眼睛迎接着我们。剥落的墙皮、摇晃的桌凳和昏暗的光线,是只有在影视里才看到的景象。为了表达谢意,校长一定要留我们吃些东西,在一间教室里,我们看到他们准备了矿泉水和煮熟的土豆(当地叫洋芋)。这已经最高的礼遇了。这里“十年九旱”,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1800毫米,到处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光秃秃的山岭,稀疏低矮的作物。目前已经半年没有有效降水了。村民吃水都靠水窖里的存水,怕我们不适应,他们才做出如此奢侈的举动。我们婉言拒绝了校长的好意。

在学生邵红霞家里,她的母亲早已把屋子收拾得一尘不染,她的残疾的父亲早就站在大门口。小小的饭桌上,一盘野菜和一大盘洋芋放在那里。主人诚恳地请我们品尝,我们仍旧没有答应。这样他们的午饭可能就有了。 苦读的孩子、苦供的家长和苦教的老师 在学前班,因为课桌凳被临时征用,一群六七岁的孩子站在那里,有些羞涩地面对着前来参观的团队。当问到一个孩子的家在哪里时,他说了我们不熟悉的地名,问到怎么上学时,孩子说自己走路来,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只要稍微想象一下,就可以知道不管刮风下雨,不管酷暑严冬,这些小小的身躯都要在我们开车经过的崎岖山路上徒步跋涉,还有可能手里拿着冰凉的干粮甚至饥肠辘辘。这里的学校是不供应水和午饭的,孩子们每天背着书包、干粮和水来上学。而为了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怀着怎样一种坚定的信念。 董事长资助的三个孩子中,邵红霞的父亲双腿残疾,基本失去劳动能力,全靠母亲一个人家里家外地支撑着。一家四口人的吃穿用度,年人均收入还不到300元。这位坚强的母亲,为了让大女儿上学,哭着跪在了校长面前,校长免掉了部分费用,收下了这个孩子。而另一个孩子邵明的父亲早亡,母亲改嫁,爷爷奶奶年过六旬,拉扯着兄妹二人。不久前妹妹又患了心脏病,做手术花去四万多元。政府补助8000元,剩下的全是债务。三万多,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可能一辈子都还不清。拍着男孩的肩膀,董事长动情地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又对老人说,要坚持让孩子上学,这样才有出路。孩子认真地念着董事长的题字:好好学习,立志成才。上学是这些孩子唯一的希望,也是家长唯一的希望,但凡有一点可能,他们都会让孩子上学。条件这么艰苦的学校开设学前班就是一个证明。 这里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很多孩子家里,墙上挂的是前人字帖和孩子的奖状。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县全县累计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4万多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200多人,硕士学位者2000多人,学士学位者近2万人。所以这个县有个光荣的名字:状元县或博士县。县乡村各级政府都把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据统计:会宁县教育支出在全部财政支出中接近60%。2002年到2004年,全县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一个人员都没有增加,而在教育上却增加了1769人,都是教师。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才1300多万,却拿出260多万给学校作公用经费。从2001年10月开始,会宁这个财政穷县作为甘肃省教师工资统一发放试点县之一,率先在全省杜绝了教师工资拖欠。 东阳小学校长何进礼约摸五十岁上下,中等身材,黑瘦的面庞上架着瓶子底一样厚的近视镜,走起路来左脚是跛的。他的话不多,有一间只有四五平米的宿舍,吃、住、办公全在这里,有些凌乱。墙上挂着伟人画像和《爱生制度》、《教学五认真》以及名人名言、学校教学图表等,一看就是全部精力都放在学校和孩子身上的好人。握着董事长个人临时动意捐赠给学校的1000元钱,他只是憨厚地笑着。他的家可能在很远的地方,他和这里的其他10位教师一样,为了孩子们的前途默默地奉献了青春。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说,他们开设了语数英等五门课程,七个年级全部由这11位老师任教。这里的学生入学率已经达到99.6%,巩固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