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扎堆预测和乱喷一气的时候,有很多好玩的言论,各种媒体和专家纷纷跳出来发言,乱花渐欲迷人眼,关注那些对生意真正有影响的趋势才最重要。 话说回来,大部分预测不过是隔靴骚痒,或者只对一小部分人有用。如果你看过了很多关于2013年的预测并且一无所获,下面这几个即将过时的年度热词,或许可以帮助你真正地看清来年。 1. QR Codes 二维码 现在,二维码在各种广告和产品包装上大行其道,顾客用智能手机拍张照片,用专门的应用软件解码后就可以登录到一个营销网站或者自动下载个什么内容。 二维码响应迅速,不过现在看来声势大于实际效果。2011年6月,美国互联网统计公司comScore预测,1400万美国人用手机扫过二维码,听起来挺多人,其实只占到手机用户的6.2%而已。所以,把二维码当成营销渠道,能达到的顾客数量其实非常有限。 更别说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东西怎么用,二维码的标准又不统一,把事情搞得越发复杂,还是算了吧,不如把工夫花在那些大家都会用的渠道上面。
![未来家装五大发展趋势 阅后即焚?2013可以忽略的五大趋势](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105521088345.jpeg)
2. 大数据 如果你常读经营或者技术类的期刊,就会发现大数据的概念已经红透半边天,然百,这个概念本身就模糊不清,一切跟数据沾边的都可以算作大数据。事实上,真正的“大”数据意味着数以亿记的数据点,而人们谈论数据挖掘的口气就好像在说天气预报一样,谷歌还在整天苦哈哈地盯着自己的数据,想从里面找出点什么规律来。 事实上,这种水平的数据分析毫无商业价值。大部分决策是在少量数据的基础上作出来的,仅有几百或者几千的数据点。如果你连一个有效利用现有数据的工具都还没有,就想着大数据如何如何,就好像一个怕被淋湿的人决定跳到大海里去避雨一样可笑。 要知道,海量数据的挖掘难度远超人们的想象,专业人士有是有,但数量极少,你基本雇不起。与其盲目地投身大数据的海洋,不如去改进产品,建立与客户的联系,还更靠谱些。 3. 携带个人设备办公(BYOD) IT技术方面的观察者喜欢鼓吹个人设备办公的时代即将到来,即让员工使用自己的电脑、平板或者智能手机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企业也可以省下一笔硬件成本。 现实果真如此吗?首先,让员工用自己的设备,肯定是有好处,但由此说工作效率将有怎样的大幅提高,恐怕不太可能,同时将工作设备全让员工自己管理也会产生问题,如果发生维护上的问题怎么办?你放心让他们把存有工作内容的设备拿给第三方去修理吗? 现实的选择是,明确员工需要做什么以及公司能提供哪些资源,如果确实需要引入个人设备,那就分多次一点点地推行,不要一下子就涉及所有人。 4. 游戏化 游戏好玩,游戏有意义,游戏能建立互动,这些好处使得品牌纷纷将企业内部软件和客户端APP等纷纷游戏化,好像除了“好玩”就再没有其他目标了似的。 游戏化的营销和运营可以提高销售额和工作效率,或者带来其他好处,在组织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即当管理层开始对员工表示关注时,他们会加倍努力工作一阵子,但很快就会回到原状,因为他们适应了新的关注水平。在顾客这边,他们可能很快对游戏感到厌烦,新鲜劲儿过了之后就丢掉,对业绩就毫无意义了。 5. 用户互联网公司 2012年可以称作“用户互联网公司年”,风投们大手笔地往这些公司头上撒钱,占到第三季度投资额的57%。像Cheezburger和 Glam Media这样的明星公司都获得大量融资;再看看回报,Instagram本年度以7.41亿美元收官,比Facebook的惨状要风光多了。 不过,还是别笑得太早。想想那些从产业加速器和孵化器里出来的大批用户互联网公司,有多少被彻底遗忘了?风投们也渐渐表现出对非流行行业版块的兴趣,今年,B2B的公司成为新的亮点,尤其是在金融和IT服务方面的公司,吸引了不少风投的目光。 因此,与其将每个新点子都做成一个用户网站或者应用,不如好好想想你做的事情能为哪些人群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这样的话,你或许收不到硅谷高端聚会的邀请,但至少能实实在在地赚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