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平说,他的理想其实很简单,就是真正实现“跨进校园,走进平安”。
撰稿·苏庆先(记者)
尽管汶川震灾已过去近两个月,但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在谈到他那2000多名死里逃生的师生时,仍然会激动得泣不成声。 7月6日,北京清华大学。叶校长因预先实行了灾备措施、创造全校师生无一伤亡的抗震奇迹,因而应邀参加了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以及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GDS)联合主办的“中国灾备管理战略国际研讨会”。 他已经50多岁,从教33年,是个性子直率的老教育工作者。他说自己摊上这么幸运的事儿,纯属“歪打正着”。但就是这样的“歪打正着”,却是建立在他对灾备管理紧抓不懈的努力之上的。 叶校长对灾备的概念,源自一次偶然的“巧遇”。2004年,他到上海参加全国中学校长第十届高级研修班,其间到浦东办事,恰逢一个办公楼搞消防演习,他也被稀里糊涂地拉进去了。回到学校后,他就跟政教主任说:“不如我们也搞一次演习吧。”他说,当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防止我们的学生在发生火灾时出现群死、群伤的事件”。 叶校长的学校是安县唯一的重点中学,因为教学质量高,很多家长慕名将孩子送来,仅住校生就有2189名。但是学校面积却不大,占地仅27亩地,教学楼紧连着操场,学生的课间操也只能两个年级做——那么一个巴掌大的地方挤了这么多人,万一有个火灾、地震,那肯定是要出人命的。 叶志平当校长之后,首先将校门旁的一栋小楼做了整修,他知道这栋楼的质量,知道存在着安全隐患,几次向县教育局申请(全县每年教育系统学校维修经费只有17万),总算筹了40万元,将它彻底加固整修了一番。 学校的路很狭窄,每次学校搞集体活动时,要花很长的时间,把学生从教室里一个班一个班地调动出来;然后还要再花同样长的时间,把一个班一个班的学生再放进教室。就因为学生太多,叶志平和他的帮手才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让他们能学习一些最基本的逃生方法。 5·12地震当天,他正在绵阳出差,听到地震消息后拼命往回赶。回到学校的时候,学校门口已是混乱不堪,很多家长围在校门口,有的头上流着血,有的赤着脚、穿着小裤衩就跑到学校找孩子,将近两公里的路上停的全是车。学校的副校长和政教主任告诉他,学生和老师没事,当时“我真的不相信,我怕他们的听力有问题,又有一个教导主任说‘我们清点了两次’,我说再清点一次,全部清点了,确认没问题,我高兴得不得了,我说今天晚上每人发一瓶啤酒庆祝,说完之后大家都高兴地哭了。” 叶志平有些哽咽,讲不下去了。他说,从那之后,只要坐在一起谈起这事,大家就会流泪。他安排给老师和学生的防灾演练很繁琐,也很占时间,但这次地震之后,没有人再为此抱怨了。 5·12那天,地震一发生,老师便组织学生从楼上冲下来,按照预演方案,在操场另一边开辟出一小块地方,每个人按年级站好,外围站了很多老师。 从去年开始,学校就不让学生在寝室里睡午觉,因为很多学生精力充沛,在寝室里不好管理,很多老师就建议干脆让学生到教室里坐着,既通风又透气,还可以看书,没想到这一措施也救了很多孩子的命。地震发生时,有两栋宿舍楼的栏杆统统震垮了。 经过这次灾难,叶校长也思考了许多。他说,如何加强学校的建筑质量,已经成了急迫的课题。他提出,现在有一种倾向,要把中小学建得很豪华,这未必就是好事,有些学校建得像迷宫,反而不利于学生逃生,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还有,要重视学校安全制度的建设,重视学校安全设施的维护。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逃生技术的训练,“平时多流汗,灾时就少流血”。叶志平说,他的理想其实很简单,就是真正实现“跨进校园,走进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