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日本东北部发生7.2级地震。庆幸的是,这次地震并没有造成太大的伤亡。据公开报道,死亡人数仅10余人。 日本是一个地震频繁“光顾”的国家。历史上,日本也曾因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如1923年关东发生的8.3级地震,就造成超过14万人死亡。有了这次惨痛的教训,日本才开始了建筑与地震的长期博弈。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日本的建筑已经能从上下左右内外与地震抗衡。 日本人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加载球形轴承或滑动体,这样能大幅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他们还在墙上加上黏性夹层,提高大厦的抗震能力。此外,他们在层顶,发射塔和桥梁中都加入了相关的防震技术,减少地震中建筑物倒塌。 要减少伤亡,必须从根基抓起,预防为先,这是日本人的经验,也是历史的经验。对抗地震如是,对抗股市震荡也如是。 人们最敬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在上世纪末,拒绝投资网络股。在他看来,网络股不符合他心目中优秀企业的“法则”,因此,他认为投资此类股票,风险极高。

就这样,巴菲特放弃了这个“暴利机会”,独自驻守在那些安全稳健的大企业当中。2000年4月,网络泡沫破了,索罗斯的量子基金随即清盘。然而,巴菲特却留下来了,并且继续保持稳健如一的收益。 当大风大浪迎面而来的时候,剩者便为王。股市中,永远有大风大浪。“5.30”也好,“10.16”也好,绝不是偶然事件,是市场自身规律所致:非理性上涨过后,必然伴随着价值回归。所以,有人把“5.30”和“10.16”之前投资,称为搏傻——在那个时候,市场上毫无智商可言,剩下的,只有情绪了。 股市投资中有一个永恒的定律:获得任何收益,都是需要冒风险的。问题是,投资人愿意冒多大的风险,去取得某个收益。 牛市有牛市的高手,熊市也有熊市的高手。但是,真正能分出上下高低的,却在于形势逆转的时刻,你的投资组合能在多大程度地对抗风险。能一次又一次的从大震荡中生存下来的,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其余的,是能按枭雄论之。 无论个人也好,机构也好,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合理配置资产,才能在大震荡来临之际,立于不败之地。文:黄嫀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