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伊 ASCO,是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的英文缩写。美国医学领域各种协会多如繁星,但ASCO的分量不同凡响。它的2.5万多名成员,几乎都是活跃在肿瘤治疗第一线上的临床医生。与学院派的研究者不同,这些医生的意见,直接影响到癌症患者的治疗方案。鉴于抗癌药物几乎是全世界制药业巨头们最主要的盈利来源,而美国又是全球第一大药物消费市场,每年的ASCO年会,由此成为各大制药公司最重视的“临潼斗宝会”——过去一年中最重要的研发进展、最关键的临床试验结果,都要在这次会议上货卖识家,而这个年会上的新动作,也会在未来一年甚至几年中成为全球癌症临床治疗的风向标。 然而,1965年4月9日,第一届ASCO年会上,当70多位ASCO创始成员和特邀嘉宾聚集在费城著名的贝尔菲史丹佛旅馆(这家旅馆因为是1976年军团病事件的发生地而在流行病学史上声名赫赫)会议大厅中,讨论慢性白血病和骨髓瘤的治疗进展时,他们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成为更好的买家。 由阿诺多斯·古茨密特(Arnoldus Goudsmit)医生起草的ASCO宗旨中,将重点放在癌症患者身上,使他们可以从治疗中确实受益,被放在第一位。这与当时主流的以研究癌症发病机理为主的大多数学术协会明显有别。当着眼点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肿瘤时,许多做法都会不同。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医生教育”是ASCO年会上的重头戏。 对于各项临床试验的结果,参与者们一方面相当开放激进,愿意接受任何新鲜事物,另一方面又极为严苛保守,对每一个细小的数字都反复质证,不断回顾总结临床中遇到的可能危险因素。所有这一切,都建立于一个基础之上:归根结底,癌症病人是有尊严、有感情、有权利要求正常生活的人,如果疾病本身已经是一种不幸,那么,医学界和制药业的使命,是尽量从总体上减少这种不幸,而不是以某一个简单化的容易量化的目标作为终点。

2008年的ASCO年会,于5月30日到6月3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本刊特派记者全程跟踪了整个会议,并将在未来几期中,陆续与读者分享会上发布的最新癌症研究结果和方向。在会议开幕致辞中,ASCO主席南希·戴维森(Nancy Davidson)指出,这次大会重点关注的四个有突破进展的癌症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都完成于美国之外,很多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对癌症的战争并没有国界之分,尽管囿于国情,其他各国在癌症治疗和研究上的投入很难与美国相媲美,但正因为如此,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才显得更加重要,才能让我们把本已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效的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