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非正式财政与中国历史弈局:亚财政》
4穷京官的阔日子

——清代京官生活的真实图景 在晚清,李慈铭(1829—1894)是个大名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化名人、学界泰斗。文化人靠著作出名,李慈铭却不写专著,这是他的特别之处。李慈铭的出名是因为他的日记。从咸丰四年(1854),到光绪二十年(1894),李慈铭写了40年日记(《越缦堂日记》)。在日记里面,不仅记录生活,也谈学问,这方法对他的同乡后辈蔡元培、鲁迅等很有影响。李慈铭的日记因此成了一座“富矿”,备受重视。胡适说,李慈铭日记“记时事也有许多地方可补历史”。的确,李慈铭的日记“可补历史”,但它“有许多地方可补历史”,而不仅仅限于“时事”。一直以来,人们对明清时代京官的生活如同雾里看花,看不真切。李慈铭在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家庭收支情况,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正史所没有的极为难得的生动案例。我们且翻到光绪十三年(1887),看看做为京官的李慈铭的生活到底怎么样?京官的生活对帝国政治又有什么影响? 一、李慈铭的年度收入 本年五月,李慈铭被授予户部江南司郎中一职。此前七年,他中了进士,说是“即用”为郎中,实际上却一直是“候补”,直到本年才正式获得任命。 李慈铭一直在户部当官。户部相当于现在的国家财政部,是总管全国钱粮的部门,被称为“富部”。户部下面有14个司,一个司管一二个省的钱粮奏销事务,有的司再兼管一些专门事务,如山东司兼管盐务,云南司兼管漕粮,广西司兼管钱法,贵州司兼管关税。 江南司是户部第一司,也称“头司”〔1〕,因为它主管全国赋税最多的江南省(包括现在的江苏、上海、安徽),而且兼管江宁(南京)织造、苏州织造的奏销事务,及各省动支“平余”〔2〕银及地丁逾限事。按理说,这是个肥缺,有很多油水可捞。不过实际情况比较复杂,李慈铭似乎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郎中是一个司的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司长,按理说权力也不小了,只是清代的情况有点特殊。清代各部的司下面有两个郎中——满(族)郎中和汉(族)郎中。满郎中的地位高于汉郎中,管着司里的印把子,所以称为“掌印”,相当于“一把手”。由于满郎中的文化水平一般不如汉郎中,司里文件起草的任务一般由汉郎中主持,这叫“主稿”,相当于“二把手”。名义上司里的事务要由“掌印”和“主稿”两个人共同决断,但事实上多是满郎中说了算。当然也有一些脾气好的,或不想干事的满郎中,那样实权可能会转移到汉郎中手里。当然,也会有不想干事的汉郎中,比如李慈铭。从本年日记记载的情况看,李慈铭基本上不去衙门,只在任职履新(报到)去了一次,年终考核去了一次,其他时间基本上不管司里的事,自个儿看书、听戏、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