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快速构筑抗震救灾坚强壁垒
本刊记者/尤越
世界用“天将降大任于中国”,来描述2008年以来中国接踵而至的坎坷与灾难。温家宝总理用“灾难兴邦”来鼓舞中华民族抗震救灾的信念。 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本是奥运、和平、绿色与希望的象征,包含着多少热切的期待与温馨的祈福,而谁也不曾想到,这一年竟来得如此艰难。 年初雪灾肆虐,让温润的中国南部饱受风霜;3月的拉萨暴力事件,使神圣的高原陷入危机;4月奥运火炬传递受阻,刺伤了多少中国人热情与期盼的心;在鲜花盛开的5月,却成了中华民族流泪的月份:胶济铁路火车相撞,撞碎了多少家人的牵挂;突然传遍全国的儿童手足口病,令全国父母心存焦虑;而高达8级的四川大地震,这一自建国以来破坏力最大的一次强地震,已导致6万多人死亡,36万多人受伤,2万多人失踪…… 巨灾的突然降临,并没有让中国黯然神伤,而是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挺起脊梁、不畏艰难、团结同心的坚强中国形象。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这个特殊的时刻,让四川大面积地区山崩地摇,房毁人伤。这一刻,响亮的号角吹响,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温家宝总理火速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指挥救援队伍抢救不幸被困受伤的同胞。 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人与天斗,人与地斗,人与时间斗,它比山崩地裂更惊心动魄、触动人心,每一个中国人都以行动和情感参与其中。 集结号吹响:金融业启动“战时”机制 “时间就是生命”。处于国家支柱行业的金融业在第一时间争分夺秒地加入到“战斗”中,从战略到战术,从宏观到微观,从领导到基层员工,从八方迅速捐出的赈灾款项到对灾区实行的特殊政策和举措,在铿锵的战鼓声中,金融业构建起坚强的壁垒,迅速应对地震巨灾,帮助受灾地区和同胞战胜难关。 地震发生后,全国金融系统紧急行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捐款捐物,积极投身抗震救灾。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时间迅速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确保国库系统正常运行、确保现金供应、做好灾区信贷资金供应等六项紧急措施应对汶川地震灾害。 中国银监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银监会要求,受灾地区银行业各级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中国证监会召开党委会议,成立了由主席尚福林任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证券行业抗震救灾和应急处置工作;安排各证券期货交易所密切关注灾区会员的营业网点技术系统运行情况,努力维护交易的正常进行;要求各受灾地区的派出机构主要负 责人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力组织灾后恢复工作。 中国保监会立即启动保险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级响应程序,要求各保监局和各保险公司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同时,保监会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全面部署保险业抗震救灾工作。 全体金融业广大职工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各交易所和监管部门的机关及派出机构捐款捐物,巨额的款项和物品饱含金融界领导员工们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爱。截至2008年5月21日,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向四川灾区发放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贷款650221.9万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向四川受灾地区签订授信协议总额826.6亿元。其中仅中国工商银行系统就捐出了10575万元。 “战地”银行:废墟上的金融中枢 非常事件,非常应对。5月12日下午,地震中,接到四川地震消息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立即部署:当前央行最为紧急的任务就是全力以赴保证国库安全和拨付系统的正常运行。央行货政司、金融市场司研究并起草了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具体金融支持和 金融服务措施,重点支援受灾重点地区的信贷投入,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头寸再贷款需求,央行要求四川省内各中心支行及时请示,特事特办。 灾区实行特殊政策 5月12日地震发生当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出台了紧急的应对措施。央行、银监会决定对灾区实施特殊金融政策。央行采取了差别准备金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六个市州暂不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监会启动应急预案,要求各家金融机构保开门、保营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汇往灾区的捐款收取手续费;央行还联合银监会发布紧急通知,对灾区不能按时偿还各类贷款的单位和个人,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不良记录;各家银行也纷纷出台了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恢复了金融服务。通过增加这些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加大对四川地区的信贷投入,提高了抗震救灾自救能力。 灾后重建是接下来的重要工作,预计重建工作会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但银行信贷的作用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些可商业化的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企业生产恢复等资金需求,信贷投入有可能成为主渠道。为此,央行、银监会有针对灾区放松信贷规模管理,引导商业银行资金在可持续性的原则下有序流向灾区。银行业特别承诺 灾难传出后,中国银行业协会5月15日迅速联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共同做出免收赈灾捐款手续费等六项特别承诺,以做好抗震救灾金融服务工作:一是开设抗震救灾捐款、汇款绿色通道,对向四川成都、绵阳、德阳、阿坝自治州、广元等遭受严重地震灾害地区捐款的客户一律优先办理,并免收结算手续费;二是做好救灾款项的支付清算服务,确保救灾款项第一时间到达指定收款人账户;三是做好资金调运和汇划,保障灾区客户提取现金的需求,保证各地救灾款项及时入账和拨付;四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恢复受灾地区网点的正常营业,特殊情况下可设临时营业点,以保证客户办理业务的需求;五是对有关抗震救灾的国际救助资金快速办理,并尽可能减免费用;六是开启抗震救灾绿色授信通道,对电力、通讯、公路、铁路等受灾害影响大的行业和企业采取特殊的金融服务支持,保证信贷审批效率,确保救灾贷款及时到位。 “战地”银行快速开业 各大商业银行应急预案机制中均把加强资金调拨、保证现金供应、保证业务系统畅通当成抗灾救灾工作重中之重。根据人民银行的统一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周末照常开办支付业务,保障救灾款项第一时间划拨到指定账户,而且灾区的金融管理机构纷纷建起 临时办公点,冒着余震的危险现场办公。 都江堰市大部分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相继恢复了营业,对稳定社会情绪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顶帐篷,一间银行;一辆公交车,一个流动网点。在地震灾区,军绿色的“帐篷银行”变成了应急业务的办理点,而公交车则成了“可移动银行”,这些新网点是银行业保证灾区人民急需用款的特色举措,在灾难中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战时”保险业:启动应急预案 地震灾情发生后,中国保监会立即启动了保险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级响应程序,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要切实加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公司资源,按照“主动、迅速、准确、合理”的要求,认真部署和督促落实理赔服务措施,简化理赔程序和环节,建立绿色理赔通道,提高理赔效率,让受灾群众尽早得到保险赔款,全力保障灾区人民的人身安全,帮助灾区人民树立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信心;增配相关人员和设备,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保持报案电话畅通,保证人员及时到位;加强对基层公司重大灾情赔案处理工作的指导,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求加强保险业应对地震灾害工作,设立应急机构,做好信息、经费和物资保障,加强信息报送。 保监会工作组到“前线” 保监会派出以周延礼副主席为组长的抗震救灾工作组,及时深入四川都江堰、绵阳、德阳等地震重灾区,现场指导保险业抗震救灾工作,慰问保险业抗震救灾基层员工。在保监会的要求和组织下,在四川、甘肃等地设有分支机构的所有保险公司都启动了应急预案。 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保险业共接到地震相关保险报案20万件,初步核实被保险人死亡1.36万人,伤残1632人,被保险房屋倒塌2.75万间,已付赔款8782万元,比5月23日增加662.8万元。其中,人身保险已赔付6088.7万元,财产保险已赔付2693.3万元。 “战地”理赔,快速赔付 地震灾害发生后,保险业为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坚持办公和营业,设置了临时的办公场所。四川保监局在办公楼出现危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灾区的一些保险公司在办公场所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尽可能转移至办公楼外、路边、空地,建立帐篷式营业场所坚持办公。为方便客户报案和理赔,灾区各保险公司就近设置标志醒目的固定、流动报案点,接受报案,开展理赔,确保做到灾民安置到哪里,保险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并尽可能将赔款存入灾区群众银行账户,确保资金安全。 为了做到快速赔付,各保险公司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支援灾区抗震救灾,超常规地开展工作。首先,开辟了绿色通道。对于责任明确、涉及民生的小额赔案,实行现场定损、现场赔付。对于大额赔案,采取预付赔款的方式提前支付资金,满足灾区医疗、 救助的资金需要。其次,调动全系统资源。一些保险机构从全国各分支机构挑选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有医学背景和献身精神的员工,组成专业救援团队,奔赴四川灾区,客观准确评估案情,快速合理作出赔付。另外,加强行业协作。在重灾区没有分支机构的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主动请战,组成查勘定损专业队伍,随时准备支援兄弟公司现场查勘、现场定损工作。一些保险机构共同派遣工程技术专家,参与出险后的保险服务及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安全指导等工作。 投身救援赠送保险 保险业组织干部员工捐款捐物、义务献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一些保险业干部职工自发组成抗震救灾抢险队伍,积极投身当地的救助行动中,营救伤亡居民,运送食品、药品和饮用水。 为支持前线救援,解除一线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部分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机构还向奋战在灾区的武警官兵、医疗救护人员、专业救护人员、新闻记者、检察干警,以及部分救援飞机和机务工作者捐赠保险,为他们提供抗震救灾期间的保险保障。目前,保险业向所有参与灾害救援的人员都赠送了保险,总保额达数百亿元,同时设立专项教育基金,为抗震救灾烈士子女提供教育费用援助。 证券业:稳定市场力保交易正常 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证券期货市场的表现对投资者的信心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 应急预案稳定市场 灾情发生当晚,证监会紧急召开党委会议,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由主席尚福林任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应急措施,并发布《关于做好证券期货市场抗震救灾和维护稳定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证券期货交易所和受灾辖区证监局维护市场正常秩序。5月12日深夜和5月13日上午,尚福林先后两次直接与四川证监局主要负责人通电话,了解灾情,鼓舞士气。 灾情发生后,有关部门再度警示大小非减持必须规范。震后四个交易日,A股上证指数总体表现平稳。 技术性停牌措施 为保证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股票上市规则》,沪深证券交易所5月13日对四川、重庆两地共66家上市公司实施技术性停牌措施。目前,多数上市公司已公告并恢复正常交易。从公告情况看,灾害对大部分川渝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没有造成重大影响。 力保交易正常 灾情发生后,证监会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安排各证券期货交易所密切关注灾区会员的营业网点技术系统运行情况,对于无法进行现场交易的营业网点,提供技术支持,努力维护非现场交易的正常进行。 按照中国证监会的部署和安排,各证券期货交易所积极联络当地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和上市公司,及时掌握最新情况,并提供各种必要的支持与服务。目前,除灾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交易、通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从市场交易情况看,指数走势平稳,成交量有所放大,市场整体基本正常。 同时,证监会受灾地区派出机构及时了解和掌握灾区营业场所经营设施和信息技术系统受损情况,督促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派专人到营业现场进行风险监控和结算,对通过远程交易的投资者加强远程监控和风险控制,保证交易正常进行。一方面,制定抗震救灾工作计划,实施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利用网上委托、电话委托等手段,完善非现场交易设施,尽最大努力为投资者提供投资便利;另一方面,对营业网点受灾受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停电的部分网点,启动备用电源或者购置应急发电设备,维护市场正常交易。 记者手记 启示:业界呼唤“国家理财” 整整十多天,无论报纸还是网站,我们的眼中都是只有两种颜色:黑色、白色,黑色、白色……这是对四川大地震死难同胞的纪悼,也是我们心中默默地祈祷,希望这一切灾难早些过去,成为历史的纪录照,早日翻开崭新的、缤纷的一页。 然而,人们也开始思考─ 突发灾难,金融业如何发挥深层次作用? 金融业在灾难当头之际,显现出了重要的地位与力量,无论是来自金融业各个领域的巨额捐款和捐物,还是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行业的应急举措,不仅解决了国家和灾区人民的燃眉之急,也为灾区日后的重建提供了财力、物力、方案解决等方面的帮助。 然而,一些业界的专家也向本刊记者发出了这样的声音:金融行业在中国还没有发挥出更深层次的作用,金融业不应该只是陷于捐款的贡献,更应该发挥金融的理财规划等职能,为国家做出更深远的贡献。中国的小家庭大都知道理财的功用,国家这个大家庭和小家庭一样,同样应该会理财,会长远的规划,才能更好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损伤。 来自权威评价机构─惠誉评级的报告显示:风险模型公司AIRWorldwide和RiskManagementSolutions估测本次四川震灾的经济损失在100亿至200亿美元的范围内。根据AIRWorldwide的估测,这次地震保险损失将在3亿美元至10亿美元之间,而2005 年美国飓风导致的保险损失为410亿美元。 据中国保监会5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保险业共接到地震相关保险报案20万件,初步核实被保险人死亡1.36万人,伤残1632人,被保险房屋倒塌2.75万间,已付赔款8782万元。虽然截至发稿时,保险赔付额尚未尘埃落定,但实际损失额与保险赔付额相距甚远。 地震保险的缺位引发思考 “国家应该泛用保险这样一个精巧的经济手段来管理财务。”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对本刊记者说:“2005年的美国飓风事件,损失比中国要大,而灾难导致的损失有50%是由保险公司来承担的。然而,目前四川大地震由于当地买保险的人很少又没有地震险等原因,由保险公司来承担的损失很少。 而这种情形导致的结果是,政府目前要用几百亿来进行救灾,这部分支出将主要来源于税收。这也引起我们的反思:作为金融支柱行业的保险业,它的意义何在? “由于我国地震保险的缺位,政府在风险处理方面始终扮演着第一承担者的地位和角色,而政府应该是风险的最后承担者。”郝演苏说,“如果按照人均GDP的指标来衡量,我国正处于起飞至相对成熟的关键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国家要防患于未然,否则就会把本来应该用于社会福利、公共设施建设和发展的资金用来救灾。救灾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可以有更科学、更有益的方法,就像一个家庭不应该因为某个人的变故而去卖房子、卖车一样,影响家庭其他人的生活质量。如果一个家庭有很好的健康保险、医疗、养老保险计划,就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去索赔。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理财观念。” 郝演苏表示,巨灾险应积极推出,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国家巨灾风险保障制度,这是后备保障制度,有财务理财的安排。这样不会使国家的预算规划被打乱,不会使国民经济成长成果的相当一部分被吞噬。防范于未然,平时的积累就不会在发生问题时捉襟见肘。 国家理财机制亟待建立 国投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益民对本刊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的金融还没有完全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比如理财的功能,运用这个功能,就可以对受灾等突发事件进行有计划的管理。 目前的募捐款项还不能完全做到公开、透明并且缺乏持久性和长效性,这使一些捐赠人有所顾虑。所捐款项一次性捐入,一次性使用,再出事情,再募捐,是短期作用,缺乏长效性。吕益民认为,金融应该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使募捐款项公开、透明、科学的操作,并将没有投入使用的那部分捐款保值增值,增值部分给受益人带来长期的益处,这也会更好地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这方面公益信托就可以实现这些作用,但目前国内尚未正式推出。 中国信托行业协会研发部副主任杨显峰表示,国内一些信托公司推出过类似公益信托的产品,但现阶段真正意义的公益信托产品的推出还存在一些阻力,比如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相适应,没有配套的制度应用。另外从税率机制方面,没有对捐赠人的优惠制度,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个领域应该是免税的。目前,人们还缺乏通过信托进行慈善捐助的意识。 灾难面前,支柱行业金融业勇挑重担,担负起了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人们看到了一座用责任感、爱心与智慧铸就的坚强的金融壁垒,而“国家巨灾风险保障制度”、“巨灾险”、“公益信托”等设想的提出,这些金融专家们充满责任感的建言与启示,更让我们感到建立国家理财机制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