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中国网络媒体的嬗变



系列专题:汶川大地震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在2008年新媒体高峰论坛上表示,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标志着网络媒体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

    文|张世福 孙光海 赵治国

  5月12日,猝不及防的8级大地震在四川省汶川县爆发,死亡人数超过7万人,受伤26万多人,受灾人数达千万,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当地震发生后,人们纷纷通过MSN、QQ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描述和交流着自己的震感经历,而这两年兴起的“迷你博客”(又称“微网志”)的形态在这次地震信息传播中亦显示了独特的作用。汶川地震发生约18分钟后,新华网开始发布消息。短短几个小时,知名门户网站已将海量新闻以板块组合的形式呈现在首页的显要位置。

  互联网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积极贡献,一些搜索引擎发出地震图,方便了解地震紧急情况;有网友在论坛上发布合适空降的地点的帖子,最终为空军救灾行动提供了有利帮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在2008年新媒体高峰论坛上表示,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标志着网络媒体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彭波特别举例指出,阿坝州政府网站在地震发生后,冒着生命危险提供重灾区信息,一度成为自救和让全国人民了解灾情的重要渠道。

  信息公开优于媒体报道

  在许多时候,灾难之所以成为灾难,小灾难之所以恶化成大灾难,灾难本身固然是关键因素,但另一方面,有关灾难本身消息发布渠道的闭塞或不畅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因为人们对灾难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影响、伤亡情况不甚了解,所以才给有意无意的谣言甚至恶意中伤提供了滋生和传播的可能。

  针对汶川大地震灾难新闻报道当中,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千龙网研究院院长周科进表示,政府的信息披露几乎与灾情同步,从中央的决策到具体的灾情都能做到实时报道。只有政府信息公开了,媒体才有报道的资源。所以,政府信息公开是第一位的。先有事实,后有报道。周科进指出,这次产生如此多的感动人的新闻,首先是党和政府做的好,如温总理在灾区5天4夜,胡总书记的亲民形象,中央以人为本的战略决策等,有了这些事实,才有我们媒体报道的丰富资源。

  “58226;12”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启动抗震救灾应急机制,温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亲临指挥。灾情传播信息透明、快速,就连一向对中国政府严加苛责的西方媒体也不得不交口称赞。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钟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一改以往重大灾情发生时对信息的控制管理,允许国内外的众多媒体全方位、客观、迅速地报道,并开放海外媒体自由前往灾区采访,温总理在震中就有接受中外记者采访;其二是政府设立新闻发言人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和社会沟通,掌握信息控制、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地震局、四川省地方政府等多次、及时举办新闻发布会,把最新讯息、动态通过国内外媒体向公众发放,主导了国内国外的舆论。

  地震灾难发生适逢5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生效,但更基本的是,体现了政府和媒体在国难当头之时一切以人为本的明确的指导思想。因为只有信息公开,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凝聚人心,保持危难时社会的人心稳定,最大限度、最科学合理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抗震救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指出,信息公开的局面,来自于多个层面的立体性的信息、消息的披露和交流,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新闻发布会,各个媒体的实时灾情通报和播报,网络媒体上不断汇集的各类统计数据和多媒体文本,相关的知识普及和疑问解答,以及来自灾区民众第一线的所谓各种“草根”播报,以及通过各种网络和手机媒体的人际信息交流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

  钟瑛指出,政府信息公开与媒体的新闻报道之间是和谐统一、密切互动的关系。政府信息公开是开明政府的职责所在,新闻报道最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次灾情,政府信息公开,使媒体对事件发展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及时报道,政府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引导、促进了事件的良性发展。

  互联网传播灾情的脉搏

  汶川地震发生后,网络成为了这场灾害的第一个报道者,及时反馈的信息使各地人民的抗震救灾捐赠等活动得以有效进行。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通过互联网看到了这次重大事件的进展,同时也通过网络及时表达着我们对于汶川地震的关注和紧急捐赠。

  在这种特大灾难报道中,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的优势非常明显,网络媒体优势尤为突出。钟瑛总结了三大亮点,一是网络报道直观迅捷,第一时间传播,在技术上没有任何制约,如手机信息,几乎在地震发生的同时,手机已将信息传遍全国;二是网络信息更新快、信息储量大,信息来源渠道多,网络媒体综合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等优势,各大门户网站的专题,集成图文音像滚动更新,信息流量空前;三是网络媒介高度自律,其表现不亚于传统大众媒介,这也促成了全国良好的舆论场的形成。译言网,动员组织网上力量迅速翻译大批外文抗震救灾手册广泛发布。牛博网,整合网民力量亲赴灾区等。互联网不仅出现在报道的媒体队列中,而且作为社会化网络渗入到事件的方方面面。

  灾难性事件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需要及时迅速地更新信息,网络的“即时发布、滚动播出”的形式更好地适应于灾害性事件的报道与救援。金兼斌的观点是,网络媒体和传统播报方式业已有机地整合、融合到一起,专业媒体报道和草根报道也相互利用、相互补充。可以说,网媒包括各种用户自创内容(UGC)的报道和信息交流,已经成为现在人们面对的信息传播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震中通过互联网协助赈灾有这样两个典型事例:一是女孩网上发帖助军用直升机成功空降汶川。二是“拯救军嫂王琢”行动,一名支援四川抗震前线的武警战士与身在四川江油已怀孕7个月的妻子失去联系,焦急之中在网上帖发寻亲,全国各地的不少网友见贴后通过各种手段发起寻找,最后终于在5月15日由江油警方找到了王琢。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认为,网络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表现显示,当灾难或危机降临,政府最需要动员民众时,当社会最需要各界凝聚力量时,当各系统运作最需要相互支持时,当民众最需要相关信息并彼此沟通关怀时,网络媒体是值得信赖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传播平台。

  互联网在这次地震中不单是一个信息使者,及时将信息传达出来,也起到了安稳民心、教育民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积极作用。感谢你,互联网,用你的方式传播着汶川地震,让中华儿女的心时时在一起。

  网络舆论与网络效应

  为汶川大地震逝者哀思,互联网也在行动。5月19日至21日全国哀悼日期间,各大综合网站上,一片素色寄托着无限的哀思。门户网站不仅首页全部变为黑白字体,其娱乐、游戏等频道,也纷纷成为祭奠哀思的文字和图案,网络游戏也纷纷停运,互联网上只剩黑白两色,以表达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同时,网友们还通过论坛、QQ群、短信,广而告之,倡议3天的全国哀悼日,QQ隐身、博客黯淡、全灰默哀,以缅怀逝者!

  网络媒体在此次地震中舆论引导非常成功,漫天的网站和版面所见的大多都是灾难现场救援的画面、图片和报道,以及国内外的相关活动和正面评价,总体呈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团结气氛,也表现了民众对整个灾区的关心和爱心。钟瑛指出,当然,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非主流的信息,但这恰是一个民主开放的社会所应有的表现,理性的思考与反思,即便网上“地震部门故意隐瞒地震预报信息不报”的猜疑,网民自己也给予了有理有据的批驳和回应。二战时美国的宣传实验表明,正反信息的提供,对较高素质的人的宣传效果更好,而近十年中国公民素质有较大提高,严堵不如疏导。

  金兼斌的看法是,网络媒体从某种程度上具有一种“自我净化机制”。正如很多完全依赖网民人性光辉假设的应用如“维基百科”等的成功所启发的,总体而言,在信息公开、争论充分的公共领域中,理性将压倒非理性,正义将盖过邪恶和不智。同时,必要的监督、引导和干预机制也是重要的。

  在此次互联网的灾难报道中,网络媒体可以打9分。我们采访的几位学者都给网络媒体打出高分,钟瑛的理由是网络媒体对抗震救灾迅速海量的传播,极大地满足了民众对灾区信息知晓的需求,消除了信息的不确定性,稳定了公众的情绪。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动员能力,对全国一致抗灾救灾起到了很好的动员配合作用。较之从前互联网传播不理性的倾向,这次网民变得非常理性和成熟,网络谣言也非常少,各种信息基本真实可靠。

 汶川大地震:中国网络媒体的嬗变
  在地震报道中,从第一条新闻在网上出现至今,中国几大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互联网进入Web2.0阶段,千千万万网民通过博客、播客等方式,成为“自媒体”、“私媒体”的拥有者,成为“草根新闻”、“公民新闻”的发布者,也成为图片分享、视频分享等网站原创内容的提供者。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在西方国家来看这并不是新闻,但在中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互联网在中国再次证明其主流地位,是靠强大的信息整合方式以及对2亿网民的影响力。

  特殊战场与主流趋势

  汶川地震后一个小时内,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以及各大网站纷纷推出四川汶川地震专题,迅速将报道重点转移到抗震救灾方面,将网站首页和新闻频道要闻区的三分之一用来做抗震救灾报道,抗灾救援、灾情消息、感人事迹和网络互动等版块同时推进,全面跟踪灾情动态,消息迅捷而内容丰富。

  尤其是在震区和外界失去联系的黑暗时刻,广大网民守着互联网等待,生怕遗漏掉任何一点信息。“从5月12日下午起,我就没有关机、离开网络,我使用所有的搜索引擎搜罗四川、汶川、地震的消息,任何一个帖子我都不放过。作为中国人,我不能不急于知道我们同胞平安与否的消息。”北京一位网民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表示,截至19日晚10点,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共发布抗震救灾新闻(含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形式)有123000条。以此为主要新闻主源的四大商业门户网站共转载整合发布新闻133000条,上述八家网站抗震救灾新闻点击量达到116亿次,跟贴量达1063万条。

  据不完全统计,在地震发生后短短四五个小时内,各网络搜索引擎有关“汶川”的查询量就在3000万条以上。而随着第一批有关震区情况的新闻消息在网络上被转载,网民立即“蜂拥而上”点击阅读,12日下午,新华网有关地震灾区现场动态的新闻一经发布,一分钟之内就被点击近千次。

  各大网站刊载抒发悲情、纪念亡灵的帖子每天数十万个,中国网民集体超越了网络虚拟的空间,与地震灾区的脉搏一起跳动,一种人性的关爱,一种民族的大爱,一种对生命的珍爱,在网络上沉浸。

  各家网络媒体也在第一时间开设网上专题、专栏,向广大网民发布地震灾情信息;第一时间联系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有关机构,开通网上募捐通道,号召企业、个人向灾区捐款捐物;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捐物,使互联网成为全国人民了解灾情、向灾区献爱心的一个重要渠道。并用网络的方式组织和号召集体祈福、集体悼念死者。

  在各个网站,寻找朋友、战友、亲人的信息,都小心地被收集起来。当时,除了对汶川、北川的大区域关注,更多的受灾乡、镇、村、点仍未尽现公众视野,仍可能存在报道和救助的盲点。于是,各大论坛都开辟了报料专区,腾讯新闻还推出了一个搜索震区盲区的专题。而通过网民的共同努力,失散的亲人洒泪重逢的故事发生了一起又一起。

  在灾难面前,中国互联网和两亿多网民爆发出的力量,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此次抗震救灾的报道中,网络媒体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优势,成为了发布最新消息的平台。网络的交互性还为救援行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在震后通讯不畅的情况下,从互联网上发出了求援信息。此次中国网站的集体行动,体现了中国互联网走向成熟,代表中国两亿多网民表达了对遇难同胞最大的敬意与哀悼之情。

  互联网已经成了这次抗震救灾的特殊战场,“中国网络媒体已经成熟”,“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及时、准确、权威地发布消息,又使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成了这主流媒体中的主流。

  “80后、90后”成长起来

  “80后、90后”这是两个背负期望与争议的群体,在这场突发性灾难事件面前,做出了许多让世人期许以久和赞美有加的实例。

  3个“80后”的大学生用徒手挖出了一个被困122小时的女大学生,并用一个简易的担架步行两小时将伤员送到安全地。

  数十名“80后、90后”在献血点献血;上百名18、19岁的年轻士兵在抗震救灾的一线冲锋;上千名“80后、90后”集中在成都天府广场手握蜡烛,为灾区人民祈福;数万名“80后、90后”闪现在志愿者行列,为抗震救灾挥汗如雨;无数的“80后、90后”在网络上发贴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共渡难关;还有我们的网络媒体中的那些年轻的编辑、记者们加班加点,无怨无悔的工作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团结、大爱、支持、奉献在这些年轻人的血脉中流淌着。

  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和中国的未来,他们的品质得到了检验。“80后、90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了质的嬗变。这也意味着我们网络媒体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5010.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成都“汶川大地震”诗歌选 汶川大地震

《请让我为你点亮一盏烛光》——中国.成都“汶川大地震”诗歌选编辑:成都市文联、成都市作家协会出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4月目录序/杨吉成开卷篇:成都感受汶川大地震2:日记片段:成都,2008年5月12日——1

亲历汶川大地震中的中国基督徒 汶川大地震

亲历汶川大地震中的中国基督徒为了让基督徒们知道我为何胆敢一人反对基督教,山寨基督徒,质疑基督教信仰。所以我很有必要将我在汶川大地震中所见到的基督徒们是什么样的面目说上一二,这一回我不山寨基督教,基督徒了,我会原生态的描绘基

汶川大地震资料 汶川大地震视频资料

四川汶川大地震资料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时间:2008年5月12日14

声明:《汶川大地震:中国网络媒体的嬗变》为网友灬小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