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组统计数据:
2000年主要国家人均国民收入比较
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
注释:1、国内价格水平是以美国为基准,核算出其他各国的物价水平相当于美国的百分比,表中显示中国的综合物价水平相当于美国的21%。
2、由于统计资料来源的限制,在这里,本文为分析方便起见,把国民收入近似地看作是国内生产总值,特此说明。
微观分析
如果要让汇率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不能只看表面数字。因为,如果只看表面数字,那么,我们就会得出一些荒唐的结论。
按照汇率计算,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美国的2%。再进一步折算,大约相当于700—800美元,这个收入水平在美国是无法生活的。也就是说,在美国无法生存,但是,在中国却能生存,说明中国的物价或服务的价格相对于美国来说被低估了。因此,必须按照实际购买力平价重新核算汇率。
即使按照普通价格计算,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美国的12%。再进一步折算,大约相当于4200—4800美元,这个收入水平在美国生活也是非常艰难的。但是,这个收入水平在中国却可以过得比较舒适,这也进一步说明中国还有一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比美国低。
宏观分析
如果人均GDP需要乘以5才能矫正汇率扭曲造成的统计误差,那么,把中国的GDP乘以5,就会得到一个非常离谱的数字。2000年,中国的GDP为9.5万亿元,相当于1.15万亿美元。如果乘以5,那么,就有5.75万亿美元。再除以13亿人口,那么人均GDP就是4423美元(这个数字与前面估计的人均国民收入4200-4800美元接近)。如果我们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肯定会有很多人提出否定意见。说这个数字大大地夸大了中国的实际经济水平,也夸大了人均国民收入。
可是,中国政府历来把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作为一个参考,而不是权威资料,被称为权威数字的是国内统计当局提供的数字。虽然国内统计数据也含有大量的水分。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国家综合物价水平是一组客观的数据,与宏观统计误差无关。况且,世界银行是对各国数以万计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世界银行专家不会单独针对中国的人民币问题另外设计一套指标体系,并且得出一个关于人民币汇率的结论。但是,如果按照物价进行调整,GDP数字也按照这种原则进行修正。最后,再按照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来确定汇率,那么,我们就会得出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应该是8.27/5=1.65。当市场只需要1.65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的时候,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4200美元!哪有这么多?在中国大陆,中国人自己的感觉是:中国人的实际收入水平没有4200美元那么多,许多中国人肯定会认为自己的收入被高估了!但是,在中国大陆以外,特别是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感觉是,开玩笑!人均1000美元怎么活?中国人的收入被大大地低估了!(日本专家指出,在日本东京,1000美元只能买到50到100碗面条,别说穿、住、行,仅就吃饭而论,1000美元在日本大都市能过一个月就算奇迹了,一年1000美元实在没法过。)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
问题在于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和货币化程度的差异,即因为中国人的某些资源和服务还没有完全货币化。即外国人花钱的东西,我们没有花钱购置或者没有表现为现金交易,比方说,土地就是最大的非商品化资源(大部分城市土地已经商品化,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土地并不是用现金交易的),而在美国和日本,土地商品占GDP的比例至少在20%以上。其次,服务的商品化程度和定价水平也是一个问题。由于人民币汇率被人为压低,中国人提供的服务的价值也被人为低估。因此,中国与美国(日本)相比较,其实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定价体系。关于这个问题,在十多年前,笔者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工作时,曾经与来访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人员有过深入的探讨,商品化程度差异造成中外统计落差是我们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